在看一篇拆书稿的时候,我有两点疑惑,最大的一点就是: 这个拆书稿包含自己的观点吗?特别是开始的部分,是自己的想法,还是书中已经给出的内容?第二个疑惑:一篇完整的稿子,有百分之多少是属于拆书人自己的那部分呢?又体现在哪里呢?
从这篇文稿本身,我了解了拆书稿的大致结构,能看到他文章思路非常清晰,我甚至能够在脑海中,把它还原为思维导图的模式。个人觉得成功的拆书稿,应该是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去读一读原版书,而不是看完你这本书后,他会觉得自己已经学习到了,而是你给他启发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或者眼界,他充满了想去看一看原版的兴趣。这是我认为的成功的拆书稿了。说到这儿,我又觉得,他是如何做取舍的呢?比如他举的那些例子,他和女儿一起下棋那一段,是书上就这么多内容还是原书写的很详细,他已经整理了,变成这个样子的?
我还想写两点对于课程本身的感受:第一,就是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个很重要。如果仅仅是为了写拆书稿,不是你的兴趣所在,不是你想解决的问题,不是你想学到的知识,那么这件事情做起来一定很痛苦。我会把书放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的。第二,意识到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一定有很多系列的书,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把他们大部分都过一遍,比如我现在想选取的范围就是亲子教育类的,我本身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在大学里面教授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我对现存的亲子教育有很多想表达的观点,也在吸收着各种各样的观点。
最后我有一个捉摸不定的问题是:有一些已经被写过的书,我还需要再写吗?比如说像《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非常棒,也很新,但是他已经在别的平台被别的大家讲过了,我还有再写的必要吗?另外一些书,我觉得平台已经收录的稿子不够好,还可以投吗?
(原文写于2020.10.27日,11.11修改发布。约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