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贵老师2017/3/17张权2019/7/25
当我们在纠正别人的错误时,无论我们怀着多么善良友好的心思,在别人的心里一样感受到的是难堪和刺痛,所以别人出于本能的条件反射和自我价值保护都会不加思索地、第一时间做出辩解或反击。此时,我们越是爱他、越是觉得纯粹为了他好才说的,就会对他的辩解或反击生气,进一步指责他怎么这样不懂事呢,狗咬吕洞宾有眼不识好人心.…他再次感受到的是更猛烈的攻击和伤害,便会更加有情绪地反击,以挽回自己的面子、尊严和心理平衡。我们因此更加恼火和气愤,甚至觉得他不可理喻,情绪失控,变为争吵或漫骂,甚至动手打起来....
我们梳理一下这条线:
我好心好意、责任心强一>指出他的错误一→他被攻击一他反击一我生气,再指出他的更多错误→他受伤、强烈反击→双方情绪失控→吵架、打起来一关系恶化一我和他都伤心了…
别以为好心就能做好好事。
学习好心好报、好人好报的心理学策略吧。
张权
我代表我自己,我的衣服,我的身体,甚至是我的思想,我的行为,都代表我自己,所以别人在批评我的时候我很痛苦,批评我的衣服、身体、房子的时候会感觉到痛苦、攻击;如果别人批评我的行为和想法的时候也会痛苦,也会感受到了攻击,因为我即是所有的一切。
这个时候就要用老师的——四个不:“不批评、不指责、不教育、不建意”。
哪什么时候用呢?
在精神分析的时候,在咨询开始的时候,要用。
要用启迪、共情的方式,使对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对方能够察觉到自己是有情绪的,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理智的思考,理智的看待人事物时,可以建议、教育。
当对方自己领悟了,知道是自己错了,这个时候才提建议、指导,对方才会接受。
也就是在咨询的后半段,才可以运用行为主义疗法。
其实这件事情,就是要观察对方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能够较为快速、理智的思考问题,那就可以用;而对方需要释放自己的情绪,那么就要稍微晚一些使用教育、建议。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视情况而定”,这个是“情况”先要看清楚情况才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