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政绩观能够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错误的政绩观则可能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因此,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明确考核评价的价值导向
政绩观的本质是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价值导向,突出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指标,淡化单纯以数据增长论英雄的倾向。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民生领域指标的权重,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引导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二是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将绿色发展纳入考核体系,推动干部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注重实绩实效,优化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
当前,一些地方的考核评价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的问题,导致干部忙于应付检查、填报表格,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注重实绩实效,优化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首先,要精简考核指标,减少不必要的考核项目,突出核心指标,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其次,要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实地调研、随机抽查,减少听汇报、看材料等传统方式,更加注重实际成效。再次,要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等挂钩,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此外,还要注重差异化考核,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
三、强化监督问责,确保考核评价的公正透明
考核评价的公正透明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保障。如果考核评价过程不公开、不透明,甚至存在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等现象,就会严重损害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因此,必须强化监督问责,确保考核评价的公正透明。一是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的公开机制,将考核指标、评价标准、考核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要加强对考核评价过程的监督,防止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行为。三是要强化问责机制,对在考核评价中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同时,还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媒体曝光、网络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考核评价中的问题,推动考核评价更加公正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