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公元前1046年,在商王朝国都朝歌城的南郊——牧野,一场战争即将开始。这场战争,是一个朝代的更迭,延续554年的商王朝在战争结束后走向终点。几个月后,周武王姬发登上天下共主的宝座,开启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周朝……
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仅仅一场战争就可以结束商王朝500多年的统治?
为什么是“周”?
在《诗经·大雅·绵》中有这样的描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继位。他是农耕始祖后稷的第12世孙,执政期间因屡受戎狄侵扰,率领族人开始向南迁徙,渡漆水、沮水,越梁山,从豳迁居到岐山脚下的周原。自此以后,姬姓开始自称周人,定国号为周。
在奴隶制社会,农耕是人们的主要劳作方式。作为农耕始祖的后代,周人显然更擅长如何选择适宜的土地、怎样应时节气候种植稻谷。古公亶父推行“务耕织、行地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修后稷、公刘之业”。
立足周原,创基立业,蓄势待发
时间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一个身负特殊使命的人即将出生,他就是姬昌。姬昌的父亲,是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相传姬昌出生时,有一只口衔丹书的朱雀落在季历家门前。在信奉神灵的古代人看来,这是有王降生的祥瑞。古公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季历的哥哥太伯和虞仲知道父亲的意图后主动退让,逃到南方荆蛮之地。就这样古公去世后季历继位,季历去世后,姬昌顺势继位为西伯侯。
西伯侯勤于政事,倡导“笃仁,敬老,慈少”,同时礼下贤者,伯夷、叔齐等等纷纷应明而来。他继承先祖遗志,继续大力发展农耕,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有所积蓄。此外,还推行了商人往来不征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也不连坐等一系列的仁德政策,使周王朝政通人和、社会清明,很多周边部落人们听说西伯侯的仁义爱民后纷纷扶老携幼,归附而来。
崇侯虎趁机向帝辛进言“姬昌韬光养晦,累积善德,诸侯纷纷归附。长此以往下去,对商王朝极为不利”,忌惮于周王朝的壮大,帝辛将姬昌囚禁于王城的监狱——羑里。
为了解救西伯侯,西岐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骏马、有熊国的良马……如流水般送进朝歌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七年忍辱负重后,姬昌终于迎来了自由。
解困后的姬昌更加殷切渴望一位智者,一位能辅助他灭商的智者。有句歇后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地传颂着“文王求贤”的故事。坐在渭水河畔,姜太公钓的不是鱼,而是一位能够赏识他才华的伯乐。当姬昌遇见姜太公,两人心中的雄心抱负不谋而合。
相传一同回城时,姜尚提出要姬昌背着他,这对于年迈的姬昌来说无疑是吃力的,可是他并没有拒绝。他背着姜尚,一步、两步……步伐缓慢却有力。停下后姜尚对姬昌说“你背了我八百步,我保你大周八百年”……
商王宣称自己的王权是“受命于天”,那么周人便说“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商王无德,西伯有德,天命已经从商王转移到西伯侯身上了,所有臣民皆信服。几年间姬昌先后派兵攻下犬戎、密须、耆国、邘,为消灭商王朝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来又灭了崇部落,在崇部落遗址营建丰城,并将国都从周原迁移至此。此时周王朝的势力已经扩张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
帝辛与苏妲己——朝歌城中靡靡之音
此时,商王朝的统治者是帝辛,也就是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他一生好战,四处征伐。攻打有苏部落,俘获了有苏部落首领的女儿——苏妲己为战利品。苏妲己的到来让年迈的帝辛重新燃起斗志,他急于征服这个娇怜的美人。于是广建离宫别馆,酒池肉林,与美人长夜欢饮,笙歌燕舞。
看似娇弱的妲己有个特殊的嗜好,喜欢看杀人,为此帝辛特创炮烙之刑,商王朝的忠臣们实在无法忍受,纷纷谏诤,却反遭杀害。历经帝乙、帝辛两朝的比干,只因妲己的一句“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叔父被称为圣人,不知叔父的心有几窍呢”,便被当场剖心。
穷奢极欲的帝辛和妲己终日纵情于声色之中,巨大的花费让国库空虚。再加上常年征伐,穷兵黩武,国库入不敷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帝辛只能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和过重赋税让百姓饿殍遍野、苦不堪言。
牧野之战,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统治
1976年在陕西临潼县的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为我们揭开了发生在三千多年前那场战争的神秘面纱,它的名字叫“利簋”。“利簋”腹内铸有4行33字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公元前1046年,东夷部落发动叛乱,商王朝的主力军被调往东夷平叛,此时朝歌城兵力空虚,周武王趁机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于十二月戊午日,周军抵达孟津,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诸侯会合。这是他们第二次聚首,上一次是在两年前。那时周武王姬发为了检验周人的实力和天下诸侯的心思,在孟津举行会盟,据史书记载“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
周历二月甲子日拂晓,5万周联军向东渡河,来到朝歌城的南郊——牧野,发动总进攻前,周武王在牧野庄严誓师,作《牧誓》,例数帝辛的罪恶,声称自己受命于天,要代替上天惩罚帝辛。
周武王进军的消息传回朝歌,面对突如及来的军情,帝辛惊骇。此时商王朝的精锐兵力还在东夷平叛,去哪里征集那么多士兵呢?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仓促间组织大批的奴隶和俘虏,连同都城里的守军将士,组成了七十万余人的兵力(另有一些史籍中记载的是十七万人)。
以5万兵力迎战数倍于己的70万之众,在那个以人力作战的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似乎显而易见。周联军先由姜尚率领虎贲之士上前挑战,震慑商军。而后周武王亲帅主力部队跟进冲杀,士气高涨,直冲霄汉。联军一路向前,击溃商王守军,直取朝歌城。大战从清晨开始,到夜晚结束,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无论是交战时间还是战争结果都出乎意料——商军败了。
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商王战败又似乎是早已注定:《孙子兵法》有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荒淫暴虐的帝辛早已失道,离心离德的商王朝让帝辛失去了可以与周王朝对抗的中坚力量。相反周王朝的政通人和正是民心所向,所以在战场上周联军不畏生死,势如破竹。这一点从成语“临阵倒戈”也可以推测一二,商军中那些临时武装的奴隶和俘虏,当面对汹涌而来的周联军时竟纷纷倒戈相向,将矛头指向身后的商王军队。
见大势已去,商朝的灭亡已无法挽回,帝辛返回城中登上鹿台,点火自焚。最后一位商王死了,殷商王朝在历史中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