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一趟,邻居奶奶请吃一碗地瓜麦糊。
许久没有再吃过这地瓜麦糊了。满满古早味让人想起孩童时期餐桌上的种种情景。地瓜汤,地瓜粥,地瓜饭,地瓜糕,地瓜饼,地瓜麦糊……真可谓“一日地瓜两顿半”! 奶奶怕我们吃腻地瓜,常常变着花样做。但是,尽管这样,对于这个在困难时期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的地瓜我却是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的。记得有一次很委屈地问母亲:“娘啊,什么时候才不用这样天天吃地瓜,顿顿吃地瓜?”母亲说:“你们要好好读书,读好书就会有出路,就能吃白米饭了。”母亲的话刻在了在我心里。就这样,不吃地瓜这个朴素的愿望竟成了我求学时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一个主要动力。后来考上了师范院校,成了吃“公粮”的人,一家人为我能吃上“白米饭”着实高兴了一阵。现在想想,那时的父母真的是够伟大也够不容易的。在物质紧张匮乏且重男轻女严重的年代里,他们始终咬紧牙关,哪怕再难,也坚定不移地要供着我们读书,以期我们能有个美好的将来。那时,常常有人在母亲耳边叨叨:“女娃儿长大了,终究是要嫁人的。嫁人就是别人家的了,读那么多书干嘛,白白浪费钱!”还有人给母亲算了一笔帐:“不去读书,少花钱;出来工作,多挣钱。一来二去,一年得差很多钱!”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说,母亲从不动摇。记得有一次,在外地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刚好听到母亲和邻居阿姨闲聊:“今年我那两区地瓜长得可好了,应该能卖个好价钱。娃的学费有着落了!”邻居阿姨说:“你真傻!女娃儿读书没用,早早出来帮忙赚钱比较实在,不然大人太辛苦了!”母亲笑笑地说:“你说的不是没道理,不过,娃儿读书的时间只有一阵子,错过时机就没了;赚钱的时间有很多,早晚是有机会的!再度几年,就好了!”邻居阿姨说母亲一根筋,不会转弯。母亲说:“手中有地瓜,心中就不慌!”没想到,我向来不屑一顾的地瓜竟是母亲很长一段时间里敢于支撑着我们继续求学的底气和依赖。
地瓜,普通,易养,好侍候。乡下人很多小名叫“地瓜”的,据说是长辈希望他粗壮易养。但是,不知怎么的,地瓜又似乎成了“粗贱”,“上不了台面”的代名词。“你听,他说普通话有一股地瓜腔”;“俺不识字,俺是吃地瓜长大的”。我觉得地瓜听了这些话应该会委屈得很。
过去,地瓜产量高价格又低,一日三餐几乎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普通得不大招人待见。时移世易。如今人们对地瓜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是被动食用,现在则是主动摄取,因为据说地瓜营养价值很高,是“长寿之品”。从被嫌弃到受欢迎,地瓜成了许多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有一次母亲特地打来电话:“现在常常有人找我要买地瓜,说吃地瓜对身体特别好!你从小就不爱吃,现在起要多吃一些,要记得,知道吗?”母亲电话中的语气似乎我还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
母亲老了,却固执着每年都要种些地瓜。每次回娘家,母亲就忙不迭地准备着一包包的地瓜、地瓜粉、地瓜签要让我带走。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脑海里就会浮起过去种种,内心总是充满着温暖感动,对这陪着我们度过艰难岁月,伴着母亲从青年走到老年的地瓜也便多了一份亲切与感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