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年会参后感
郑标工作室周国新
尧都六月,山西师大。十三五重点课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第二届年会如约举行。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参会者,认真听取了课题组长赵明老师的开幕词,郭海燕教授、顾之川教授的讲座,观摩了两节示范课、八节比赛课,听取了田万隆、胡勤等专家的评课,学习了山东莱州、湖北武汉、陕西商洛的三个课题实验校课题研究的经验。 三天的学习累并收获着。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学习时我思考的是语文课到底怎么上更好;作为本校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在学习时我思考的是我的课题该怎样主持。现在回顾,我把上述两个方面归结为一句话:走向更真实的语文。
一、走向更真实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什么,怎么上,为什么上,众口不一。但在听取专家们的妙语,观摩老师们的课堂的过程中,我自己的舒心语文教学的追求与之碰撞、融合,最终我的语文教学的理想在舒心的精神追求上又加上了贴近物质层次的要求即真实。
1. 走向更真的语文课堂。真的基本义项有: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诚。~谛。~挚。~心。逼~。认~。~才实学。~知灼见。 确实,的确;清楚,显明:~好。~正。~切。看得~。咬字很~。 本性,本原:纯~。天~。 理想的语文课堂,都应该体现这三个方面的真。综合起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要在真的课堂情境里给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确实的清楚支持,要给学生合乎语文本原的成长。 我们都知道目前语文教学有很多流派,比如王君的青春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等等。按照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的话说,这些名称各异的语文并没有实质的差别。这些语文教学思想或主张,闪烁着这些语文教育人闪光的精神,锐意的思想,都体现或追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分,他们都追求用语文来点燃学生的精神,来承担起语文应该承担的历史担当。 所以,我们暂且抛开语文前的修饰语,或者说把众多大师级的语文人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共同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质剥离出来,就是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也就是我认为的语文教学应该守住一个真字!
顾之川教授在《统编教材的使用》的讲座中说道:使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基本原则有三个 :回归语文的工具论;注重培养语文的关键能力;能动地使用教材。根据我多年来对很多语文优质课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这三条原则其实正是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应该守住的真。比如于永正老师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其中的重积累;其实就是对语文的工具的落实;重迁移、重习惯,则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关注;重情趣、重感悟;的追求就要求教师能动地使用教材。余映潮老师说:阅读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知识积累、语言学用、能力训练、方法传授、情感熏陶。(节自《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第228页),尤其是在给词写话、趣读课文;句式学用、求美务实等课型中,对于上述三条原则更是极好的诠释。再比如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卧薪尝胆》。薛老师使用极其富于情趣的方式落实了识字教学。他充分利用了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进行记忆字形和理解字义的引导。同样是这节课,薛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上也是匠心独运,别有风味的。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了建议、请求这两个词应该怎么用。 所以,真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体现出对语文工具性的尊重和落实,其次要把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作为课堂的主任务,最后课堂上要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智慧。
2. 走向更实的语文课堂
除了真,实也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实,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七】【宀部】实,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神质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实,富也。引伸之为艸木之实。从宀贯。会意。神质切。十二部。贯为货物。以货物充於屋下是为实。 从这里看出,实的基本意义就是充满,就是符合客观情况。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上,我认为实的语文课堂,充满的是教师点拨的智慧,充满的是学生语文的读、写、思的实践,充满师生对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认识、积累、体验和感悟,充满的是师生生命的歌唱(赵明先生语)。同时还要求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容量、节奏、教学的情境符合客观的情况,比如符合课标、教材的要求,不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 大家所熟知的余映潮老师、魏书生老师、钱梦龙老师的课都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 总之,好的课堂必然是真的,是实的,理想的语文课堂不炫技,不矫情,朴朴实实中具有一种教育的智慧,具有一种吸引学生的魔力。
3. 走向更真实的语文课堂
真实的语文课堂,更精彩也更有效。根据本次观课的思考以及贾玲、胡勤、田万隆等专家的评课。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更为真实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意识: 第一、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单篇文还是群文甚至是一本书的阅读教学,甚至是写作教学,到文中去,在文中走它几个来回,是必须的。在所观摩的大赛课中,有一节《西游记》阅读的汇报课。选择点是人物形象分析。课堂环节紧凑,引导学生对《西游记》从基本知识到人物认知、感悟的梳理,老师基本功也相当扎实。但最大的失误是文本意识淡薄,老师好像认为只要学生积累了与西游记相关的知识就行,是阅读得来的还是看电视得来的无所谓。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整本书的阅读,也必须是阅读,学生必须与文本、文字直接对话。[图片]比较而言,另外几节整本书的阅读课,如《昆虫记》的阅读、《傅雷家书》的阅读甚至是《诗经》的阅读,文本意识都比较强。整个课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地进入文本,和文本进行对话,教学效果较好。第二、要有足够的工具认识。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言语的形式的学习比言语内容的学习更重要。语言文字的积累及运用必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余映潮老师的课中,直接指向语用的占了很大比例。钱梦龙、李华平为代表的一批专家、老师更是把语言的学习视为语文教学的正道。第三、要有必要的生本意识。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态必然是教学效果重要的量度。无论是示范课、大赛课还是家常课,生本意识都是必要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是贴着学生的思维来组织课堂的。第四、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多具有模糊性或多义性的特点,多元解读也经常存在。但具体到某一节课的教学上,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对于这个文本,课标要求教什么,教材要求教什么,我能教什么,在这40分钟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什么。否则,整整一节课,教师、学生连学什么都不清楚,学习的效果自然难以保障。第五、要有清楚的规律意识。规律是一种保障。遵循规律是教学必然的要求。文本解读、思维训练、应试指导等都要有规律意识。教法不可死,但规律必须遵循。知识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并非一步到位。比如统编教材的先认字再拼音,这是生活的规律。但一直以来并没有被重视,而提升到国家统编教材要落地的层面。第六、要有充分的人文意识。语文的人文属性也不能忽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呵护生命,用文本的人文内涵震撼学生的心灵。
二、走向真实的语文课题研究这次临汾会议,是课题年会。必然要把“十三五”重点课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推向深入。课题组长赵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胡勤都对课题研究做了高屋建瓴的指导,课题实验学校代表的经验介绍,也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参考。 课题研究怎样开展得更好?我认为依然要在“真实”上下功夫。 真实的课题研究,不仅仅是查查资料,制制表格,拍拍照片。真实的课题研究,不游离于教学的实践,它是教学实践的提炼,更是教学实践的指导。但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课题研究仅仅停留在纸上,很多课题开题易,结题难。那么,怎样开展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呢?三天的学习我不止一次地进行思考,和专家们的指导碰撞,向取得一定成果的实验学校的经验学习。 现在我认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必须过三关:
第一关:认识关 课题研究的认识关包含三点:
1. 对课题研究方向的核心理念,必须要深刻地认识。比如我校的课题《古代经典作品的探究性学习指导的研究》。这里的核心理念;是探究性学习指导。探究性学习是怎样的,在指导上有怎样的要求?它应该如何跟古代经典契合?这些问题不明白,当然研究也是一句口号。
2. 课题参与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课题研究是我的教学的本质要求,不是教学任务之外的附加。很多课题参与人只对结题证书感兴趣,把课题研究和教学任务分开,是断然无法开启真实的课题研究的。
3. 学校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旦立项,这个课题就是整个学校的事。学校必须整合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保障课题的开展。第二关:行动关 认识关过,行动关来。没有行动,无法研究。这里的行动主要有三点:
1. 计划和培训:课题开研,计划先行。其次是对课题教师进行必要的理念和技术上的培训;
2. 把研究和教学备课的融合。研究即备课,教学即研究。
3. 归纳和提炼。在课题方向上的教学过程的归纳、提炼,就是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就是让教学的过程更清晰,教学的成果更凝练。
第三关:保障关 保障关是条件支持。含四点:
1. 团队保障。课题组长、主持人、参与人,要分工协作,形成团队。2. 领导保障。学校的第一把手必须真正支持课题研究,而且是课题的内行人。
3. 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主持、分工落实必须有制度保障,和教师的业务考核挂钩,和量化考评挂钩。4. 物质保障。课题研究需要一系列物质上的保障,学校的后勤必须支持。总之,三关过,课题成,否则真实的课题研究永远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