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初起时不经意,一旦深深地被影响,顿生天意之感……
缘分一,因为纳木错,西藏成了心心念
好几年前招聘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厚厚的嘴唇,黑黑的,憨憨厚厚的模样,看上去很不善言辞。与他几次聊天中,他张口必称阿姨,让我诧异的同时又倍感亲切。
小朋友在我们公司只做了短短的三个月,就要辞职,又让我惊讶:环境也熟悉了,“宾主两欢”,为什么要辞呢?小朋友没有丝毫掩饰:上海已经玩遍了,我去杭州看看。
原来.....原来......话说当时听到这话颇感不快:公司可不是招短工啊!
可是随着他一路走一路晒,跟着欣赏到许多没有去过没有看到的风景,与这位只打了三个月照面的小朋友渐渐亲近起来。
那一天,看他晒蓝宝石一般的水,清幽,深邃,寂静,一幅幅照片或只有他一个人沉思,或他与小伙伴欢跳,或就是一片纤尘不染的水,静静地依偎着远处寒光闪闪的峰峦,与寻常见的乌央央挤满人的海边大不相同。
这是哪里?纳木错。纳木错在哪里?西藏。不会吧?!
又诧异于记忆中少雨缺水荒芜贫瘠的西藏竟然还有这么美的地方,于是“纳木错”这三个字深深地刻在脑中。
近年来,旅游越来越方便,去西藏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不用说,首先想到的就是纳木错。行程中如果没有那木错,是勾不起我的兴致的。布达拉宫,那是顺带的;林芝,西藏的江南,我本就在江南啊,为啥要冒着高反的风险跑那么远去看江南?!冈仁波齐,那时压根不知道这个名字,我们行程里就没有。
缘分二,因为去了西藏写游记,知道了冈仁波齐
以前不写文字,心中所想,旅行所见,想过见过也就过去了。恰恰在16年底,鬼使神差一般看到老师的招生启事,没有犹豫就报了名,一边学,一边跟着小伙伴们一篇一篇地写了起来。自然而然,对西藏这么美丽神圣而又神秘的地方一写再写。
身临其境,已然震撼,写游记又补了更多关于西藏的功课,才发现我们去的地方只是太寻常太寻常的一条线路,更艰、更险、更神圣的地方,远非常人能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
冈仁波齐就是这样的地方。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之王,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教派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信徒历尽艰辛来此转山,或徒步,或磕长头,不止藏族同胞,还有众多的非藏传佛教信徒,甚至还有普通的只是因为起心动念而来的游客。
欣赏美丽的风景是其次,对于他们的意义更多的对灵魂的拷问,要与天地对话,要忏悔,想要获得精神的救赎。
缘分三,怎么可以这么巧,紧接着《冈仁波齐》电影都上映了!
游记写完,心绪渐静。忽一日,同行的小伙伴发了《冈仁波齐》的预告片。一下子就呆住了:怎么可以这么巧?如果不去西藏,不写游记,不知道冈仁波齐原来是神山之王,哪怕他票房多少多少亿又破记录,也不会引起我丁点的兴趣,这不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吗?
朋友发来《冈仁波齐》预告片、影评,或许亲眼看到磕长头的信徒,补了太多关于信仰、虔诚的功课,诸多情节我已经波澜不惊了:那些初闻者的不可思议正是他们的习以为常。
但还是被片中那个要把娃生在路上的孕妇震到了,自己并不娇气,当初生产前一天一夜的阵痛和生后种种意外和这不行那不能的老规矩至今想来都心有余悸……
被其它同去朝圣的人无半句劝阻的话震到了,一个孕妇明知要生在路上还要跟去,他们怎么接受得这么坦坦然然?
被他们不觉不便、累赘震到了,他们想不到带上一个孕妇中途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事,更会对朝圣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么?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热血沸腾,就那么平平静静地准备、上路;没有嫌弃戾气,也没有苦不堪言 ,腿被砸伤休息两天,生完孩子出院继续赶路;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得理不饶人,没盘缠就打工赚,拖拉机机头被撞坏,舍弃,人力拉......
幼从妈妈肚子里的孩子,长至72岁的老者,11人的朝圣队伍,参差不齐的年龄使得他们更像是一个家族,2500公里,三步全身俯地叩,经历了酷暑严寒,历时一年,终于来到冈仁波齐这个神圣的地方。
虔诚的信仰已然融入血液,就这样传承下来,我们所认为的神圣也就这样被他们波澜不惊地与寻常生活融为一体。
或许我与冈仁波齐就是这样一场缘分
当初写《西藏行——干货篇》知道冈仁波齐时,也曾起心动念,想要去转一转,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并不能让我止步,因为不是去爬。然而查到转山途中要翻越海拔5630米的卓玛拉山口时,立马就把这个念头掐灭了。许多信徒非常虔诚,认为牺牲在朝圣的路上是幸福的,我,远没达到那种境界。
我想转的目的非常单纯,喜欢徒步,喜欢看没有看过的风景,领略不一样的生活,然而并没有要冒生命危险也要去实现的激情和大无畏。
所以,我更钦佩他们精神上的富足,对任何天灾人祸来临时的淡然,想去做一件事就去做而不去想困难想风险的纯粹。
这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以你不可思议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活得平和、简单、坦然而又坚定。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我或许去不了冈仁波齐,但是,它永远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