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或许都听过撒切尔夫人说过的一句话,“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小心你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小心你的行动,因为它会变成你的习惯,而你的习惯则会成为你的命运!”
引用她的话,不是因为她是撒切尔夫人,而是因为这句话说得有道理,所以才广为传颂。
实际上,我们从小被教育的也是要养成好习惯、戒除坏习惯。
小时候只是懵懂、形式上服从一下父母权威。但是长大后,却是亲眼见到了习惯的威力——
我看到,有的同学爱好游戏,习惯性地会深一步思考游戏里的资源配置,比如:为什么地图上要在这几个地方设置资源点,为什么每个资源点要设置不同数量的资源等等。结果毕业后,在我们苦苦寻找工作的时候,早早进入了男生都羡慕的游戏公司,赶上上了当时的移动游戏风口。
我也看到,有的朋友,习惯于置身事外对别人评头论足,自己从不亲自操刀、十指不沾阳春水,最后自己一事无成。
我也看到,有的长辈,把“不要浪费”作为人生的最高正确准则,大年夜因吃过期食品而在医院欢度春节。
……
命运是复杂因素影响下的结果,我们能够把握命运的是自己的主观能动行为,。如果把这些行为“滴水穿石”化,那就是习惯。也就是说,在人生不可测的各类因素夹击下,习惯是我们把握命运最有力的方向盘。
对个人而言,既然习惯决定了命运,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习惯?
最近,我偶遇了《微习惯》这本书,感觉写得有点浅,又进一步追踪研读了《掌控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感觉后一本书算是把习惯讲透了,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掌控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这本书把习惯养成分为了“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四步,并对应提出了让习惯“显而易见(提示自己)、有吸引力(增强渴求)、简便易行(便于采取反应行动)、令人愉悦(奖励自我)”四条定律,完整总结了习惯形成的路径方法,系统阐明了底层原理,无论是养成好习惯还是戒除坏习惯,只要对照执行,成功率必将大大提高。
详细的大家可以去看原文,微信读书里就有,下面我主要讲我最受冲击的几个观点:
01:要以身份代替决心
假如有人递烟给你,你是说“不,我正在戒烟”,还是说“谢谢,我不抽烟”更有效?
这个就是用我不是抽烟者的身份,来代替戒烟的决心。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传统往往认为养成习惯要下大决心,用大毅力。但一个无情的事实就是,我们的意志力其实很有限,每天应对繁复的生活已经力有未逮了,哪里还能每天固定匀出专门的毅力来养成一个习惯?我们要做的是提升打击维度,通过新的自我身份认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年初的《热辣滚烫》很火,贾玲的超级减重火爆全网,但你猜这电影为什么不叫《减肥之旅》。因为“热辣滚烫”活一次是主角的身份认知升级,这是主角的成功点,也是电影打动我们的关键点。
正如书中所说:内在激励的终极形式是习惯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说我是想要那样的这种人是一回事,而说我本身就是这种人则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再从书中的反例来理解这句话,印象应该更深刻:
如同习惯形成的所有方面一样,这也是把双刃剑。当它有利于你时,身份改变可能是自我提升的强大力量。然而,当它与你作对时,身份改变可能是某种诅咒。一旦你接纳了一个身份,你对它的忠诚很容易影响到你改变的能力。许多人走过一生,不思不想,只是盲目地遵循与他们身份相关的规范。
“我不会分辨方向。”
“我不是早起的人。”
“我记不住别人的名字。”
“我总是迟到。”
“我不擅长技术活。”
“我数学不好。”诸如此类的标签。
说实话,看到这些我真的吓一跳。因为,我真的有个同事说自己开车肯定会分神,到现在没去考过驾照。而我一直觉得自己五音不全,虽然喜欢听歌但不敢唱歌。这些都是身份限制自己形成新习惯的典型。
我们不需要为改变一个坏习惯去制造新的焦虑,就像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让本就焦虑的男人点起了一根缓解焦虑的烟。而是要树立新的身份,让新的习惯成为一种不断加分前进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对抗的战斗。
02:要以行为替代目标
我们确认了一个身份,接下来不是口说无凭,而是要用一个接一个的行动来“证明”身份。比如:
你对自己说:我是一个终身学习者。那就每天读一页书给我看。
你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健康有活力的人,那就每天到健身房练5分给我看。
你对自己说:我是一个社交达人,那就每天和陌生人说一句话给我看。
等等。
也许你注意到了,上面的“一页书”“5分钟”“一句话”都是非常容易的具体行为,相对于“终身”“健康”“达人”这样的大目标而言,这样的行为更容易实现、更容易落实。
这种策略就叫做“微习惯”。
微习惯的作用就在于:
一是帮助克服你的畏难情绪,把任务切块到每一天, 减少行动的情绪障碍。这个比较好理解——如果愚公移山每天想着尽快把山搬完,那估计他自己得先内耗死。正是做好的子孙后代一点一点干,才能坚持下去。
二是将眼光从不科学的测量指标移开,关注行为本身。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吧。大家健身可能都习惯看体重,但体重这个测量数据科学吗?有时候长肌肉,反而体重会增加,难道长肌肉不是健身的成效吗?我自己也是一个月前开始系统锻炼,无氧有氧都有,一个月体重一点没变,还上涨了一点。但我明显感到体力更好了,注意力更集中了,体态更提拔了,身体也更轻盈了,这些全是健康的标志。最怕的是因为测量指标的不科学,而放弃行动,放弃习惯。再看看我们体制内那些考核指标压力下的行为畸变,就知道盯着指标看有多傻。
三是不断强化身份认知,以“小赢”积“大胜”。每看一页书,就是对终身学习者身份的一次确认;每去一次健身房,就是对健康有活力人的一次确认……。在不断的身份确认中,每一次行为本身就具有意义,都是一次可以分泌多巴胺的自我奖励。这样的话,把每一次行为都变成了一种及时奖励,给这个世界的“延迟”满足打上一个关键补丁。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小赢”意识,那么直到“大胜”前,所有行为都不过是一种“受苦”,没少吃的一顿饭,没少看一分钟的视频,都是用“受苦”去替换唾手可得的“及时行乐”,大脑不允许你长期干这种亏本买卖。
另外,微习惯还有一个好处,不强制、不怕中断。生活不是静流,总会有些事情打断我们的习惯,那么就让它打断,事情过去把习惯接续上去就好。微习惯是如此简单,并不会因为一点冲击,就拿不出5分钟来培养习惯,想想我们真正有几次没有时间早上刷个牙?
当然,我知道你还有一个疑问,”一页书“”5分钟“量太少有用吗?我的回答是,总比没有好,积少成多总是有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惯性原理,你一旦启动,肯定不止这么点量,随心做下去就好,超额完成的体验不是更好吗?当然,友情提示,你要真的认为”一页书“”5分钟“就够了,剩下随意,否则就没有上面说的效果,这就是微习惯的全部秘密。
03:以环境代替意志
刚才在第一点提到了,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每天还有大量的地方需要用到意志力,就像我每天早上起床上班就已经消耗了一大半,相信你们和我也差不多。
所以,我们培养习惯,真正高明的策略就是能不用就不用,要营造良好环境,让习惯尽量自动化、便捷化、可计量化、无干扰化,也就是让行为的阻力降到最低。
自动化,就是尽量让习惯启动更顺畅。比如,可以将新习惯放在老习惯后面,早上想锻炼,那就放在刷牙后面,以刷完牙就锻炼,拒绝思考权衡。再强化一下,可以许诺自己锻炼完可以来一次运动按摩,进一步提高新习惯的吸引力。当然这个奖励需要和你的习惯身份一致,按摩客观上可以促进身体恢复,但你如果奖励一个冰淇淋,就事与愿违了。
便捷化,就是营造良好环境。比如,你如果想学画画,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区域放好画笔、画布,随时上手就可以,减少怕麻烦而不画的几率。
可计量化,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打卡记录。比如,你可以让教练把自己的健身时间记下来,定时查看,让这些实实在在的记录给你带来愉悦感。你还可以让自己家人朋友监督,记录行为是否达标,否则接受一些你害怕的惩罚。
无干扰化,就是保障习惯行为的过程。比如,如果你想睡前戒手机,那最好把手机丢到箱子里锁好,再把钥匙给自己的家人,那你可能就不会纠结乖乖睡觉了。比如,你想跑步,可以加入一个跑步兴趣小组,这样没人会对你跑步说三道四,大家对跑步都认可,在 同一个文化氛围可以坚定信心、减少干扰。
写到这里,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人生就是习惯+意外的组合。你主动形成的好习惯占比越大,你掌握人生的主动性就越强。当今社会,有太多东西同样在利用习惯定律让我们沉迷,比如短视频、垃圾视频都是触手可得、吸引力满满、给你及时奖励,但他们利用的是我们的弱点,我们必须用新的习惯把自己扶起来,避免人生成为一场随波逐流的游荡。
愿我们老去时,可以说,这就是我想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