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自以为心若顽石,却终究人非草木。
近日热播剧《安家》火了,不仅排在腾讯视频热搜榜单的第一名,孙俪扮演的房似锦的妈妈潘贵雨也上了热搜,引起了网友们的争议:
面对这么重男轻女、压榨自己血汗钱的奇葩母亲,为什么房似锦还是选择妥协。
更有网友表示:
本以为孙俪的演技足够精湛了,结果遇见了丁嘉丽,姜还是老的辣!把潘贵雨演的太气人了。
01.
老套的剧情,为什么还是能够戳中观众的痛点?
《都挺好》苏明玉的爸妈苏大强夫妇、《欢乐颂》樊胜美的妈妈、《安家》房似锦的妈妈潘贵雨,无一例外的都是重男轻女。在母亲的认知里面“女孩读书无用”,父亲软弱妻管严。
她让自己的女儿们早早的出去打工,赚来的钱给家中唯一的弟弟买房娶妻;或者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早早的让她们嫁出去。
而房似锦却是个例外。
出生时嫌弃她还是个女孩,本想将她淹死在井里,没想到被爷爷救了回来;
在三个姐姐中年纪最小,却又没弟弟金贵,父母不心疼她,姐姐们总拿她出气;
农村人的观念里女孩用不着读书,房似锦还在义务教育期,不断的被三个姐姐和母亲逼着去打工,当时疼他的爷爷出了钱让她继续上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硬生生地比别的孩子多读了三年。
而后来,房似锦凭着自己的努力勉强在上海勉强站住了脚跟,母亲潘贵雨又把她当做了摇钱树,编造各种理由、不断的从她那边索要钱财,一不满意就撒泼打滚,败坏她的名声,全然不顾女儿的难处。
在潘贵雨的眼里,房似锦赚的每一份钱都是属于她的。
全天下最恶毒的母亲不过如此,不要她的时候想将她淹死;女儿出人头地了,她又第一个冲出来高喊着亲情血缘。
02.
每一个在家中被轻视的孩子,长大后都希望被接纳。
老套剧情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被关心、不被重视的个体。
在不止一个孩子的家庭中,父母会偏爱家庭中的某一个孩子,这个不得不说,是普遍存在的。父亲或母亲都会偏爱那个和自己相似的那个孩子、最弱小的那一个、或者更聪明的那一个……
这也是为什么,剧情中一出现类似的情节都会戳中观众的神经,仿佛也看到了那个曾经弱小、无助、不被父母喜爱的那个小小的自己。
看到这里,如果你说:
“天哪,这个社会竟然还有这样的父母,不可能的吧?”
或者
“哪有不爱自己亲生孩子的父母,电视剧都是爱煽情!”
如果你是这种反应,那么恭喜你,你很幸运,遇到了好父母。
但是有的人,没有你那么幸运。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可怕。”
人类历史上,都在讴歌“父母大过天”的孝道礼教,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很难去想到: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好父母。
03.
长大成年的你,忘记了原生家庭给你的痛了吗?
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叫做:原生家庭糟糕的体验。
网友这么说道:
“这么多年了逃不掉,也无法逃。像一只忠诚的小狗,不管伤我多深,招招手我就又屁颠屁颠的靠近。一次又一次。可他们是父母啊,以为是最后一根稻草,可压垮你的,恰恰又是这根稻草。
无疑的是,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压抑、不被重视、忽视自我感受,这些孩子中大多都患上了抑郁症,更严重者轻生。
你难以想象,一个母亲竟然会掐着一个年幼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呼喊着:“都是因为你!都是因为你!我才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某心理学家关于从原生家庭所引起的抑郁症中表示:
这类抑郁症被称为精神分析抑郁症,是攻击性指向了自我,即自我攻击太过于严重。多由于幼年时候,在与原生家庭父母互动时,形成了讨好别人、讨好父母,不敢展现真自我,而用假装的讨好面具示人,形成的强迫性重复。
有多少人虽逃离了那个噩梦般的地方,但是精神上还是被原生家庭给操控着。渴望着关怀,又惊恐的逃离;渴望回到记忆中的地方,可是自己面对的依然是永恒不变的痛苦。一次一次得告诉自己,事情已经过去了,他们应该会改变、对我会好一点,只要我努力了就一定会被认可。可谁知,这样的想法被一次次的利用,就像房似锦一样,面对母亲不断的索取,工作中坚强的女强人还是会妥协,对母亲是这样,对弟弟也是。
04.
爱得过度,必然怙恶不悛;恨得过了头,必然泯灭慈悲。
这篇文章不是在指责父母的不好,而是说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了,自己该学会怎么弥补内心的缺失,不要一陷再深。原生家庭最恐怖之处在于,暴虐、索取等行为模式会发生几代人的传递。
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但是至于活成什么样,只能取决于自己。
曾经受过伤害的子女,长大后也会成为父母,阻断自己曾经的遭遇,将正确的方式去传达给下一代,这才是我们该去思考的。
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童年的记忆和伤痛其实很容易会忘记,不纠结过去、不仇恨过去、活出自己的意愿,毕竟自由选择是成年人的权利。
你一定能活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