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学校要办校庆,今天先从教学开放日活动预热,我也被安排了一节公开课。
这几天从清单整理的角度设计了一节《蓝色多瑙河》的欣赏课,出发点是通过清单帮助学生识别音乐主题,建立乐曲结构概念,减少盲目性。尤其是《蓝色多瑙河》这首作品,前有序奏,后有尾声,中间还有五个小圆舞曲,全曲的主要旋律就有12个,没有清单这种外置存储工具的帮助,欣赏的层次就只能停留在感官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难以形成整个作品的结构地图。
面对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其实还要大于感性体验能力的。用理性的方法帮助他们了解作品全貌,再从中辨识出音乐主题发展的脉络,也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音乐作品的结构组织方式。
原本以为没人来听音乐课,果然没有外校老师来听课。毕竟外校老师来一所知名学校听课的机会不多,来了还是愿意多听听高考课目,借鉴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意料之外的是,居然有近十位我校的老师来听这节音乐课。来听课的绝大多数都是外语老师,可能外语老师对丰富文化体验的兴趣更浓一些吧。
这节课基本是按照我的设计顺利进行下来的,学生们的表现也符合我的预期,他们果然对这种理性梳理的欣赏方式比较敏感。通过初听,逐步将12个主题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分辨正在听的主题是黑板上列出的哪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乐曲的哪个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当准确辨识出音乐主题后,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都显露在他们的脸上。
课后,听过课的几位老师反映也很好,大家都觉得音乐课在人生中应该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可惜的是,这么美好的音乐体验中,居然还看到有些学生在写其他作业。我早已对学生在课堂上写作业习以为常了,一方面是他们的作业的确很多,需要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写作业。另一方面是,很多学生有边听音乐边写作业的习惯,在一些关键点上,能看到他们其实是在听的,多少还是能够从音乐课的欣赏中得到一些收获的。如果强制他们,在抵触情绪下,有些学生可能会长久地失去亲近音乐的机会。
但是我始终觉得遗憾的是,今天上课的班是文科重点班,可这个班的学生写的却是数学作业,不止是今天,而是一贯如此。
给第一届文科重点班上课的感觉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个班的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在听课,他们用渴望获取的眼神,始终注意着你,从他们的眼睛中,能够看到他们在和我交流,和音乐互动。可惜,文科重点班的品牌打响之后,针对文科重点班的培养理念发生了异化。从提高升学率的角度看,文科生如果数学好,在文科生的竞争中自然能够名列前茅,为学校争取高分段的学生比例和提高文科类的高考升学率。可是,文科重点班难道不是要培养在文科方面有更加坚实和更加广博的基础,未来能够在思想文化领域脱颖而出的一类人才吗?我宁愿看到他们在读小说,背单词,也万分不愿意看到他们在做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