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批判思维指人们对某一现象或者事物做出利弊的判断和评价,要求人们对所评判的现象有独立、综合、建设性的见解。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助于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而批判性思维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即“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且定义问题、分析辨别各方观点、寻找并使用相关证据、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的一系列的能力”,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现实的问题,并且使问题清晰、简单化,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新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更好地分辨进而选择、利用信息。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界定问题,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找出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能够分析内容之间的联系,分辨各种观点的利弊,从而增加学生在信息化时代选择、理解、评价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批判性思维中界定问题、收集信息以及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批判性思维中界定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都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容易突破人们在长期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思维定式,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二、我国传统观念中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局限性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同时,与西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者之间的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批判性思维。
(一)以“质疑”为核心,不重视问题的解决
我国的批判性思维以“质疑”为核心,它力图通过不断地质疑探究来深化对特定人或事物的认识,但重视提出问题的同时往往忽视解决问题。
(二)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不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批判性思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思考,而缺少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反映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了读书中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注重自我的领悟方式,缺乏与课程学习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集中在提高思辨能力的方面,限制了对批判性思维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没有列入学科研究的整体规划之内。这与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倡导的“批判性思维运动”形成相当大的反差。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学生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有效地思考,构建情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一)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
主动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个体,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基本概念。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包括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教学,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好奇心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地思考,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教授内容前通过有趣的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的缺陷,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对问题作严密的推理与分析。教师设计的作业与课程目标紧密相关可以考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最后,教师要为学生们设定高的并且让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的目标。
(三)设计探究性问题
当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无法立即回答的,又是比较贴近现实的问题的时候,更能够激起他们的反应,他们也更有可能被引导进行各种类型的思维。当学生不会立即在教科书或者其他一些参考资料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应该是将各种不同的观念和事实联系起来,才能够获得解决方法的时候,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归纳、演绎、逻辑思维。此外,这些问题会经常在生活环境中发生,使学生把它们当成值得付出努力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
思考的过程就是训练各种思维的过程。在讨论课上,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倾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参与者们不同视角、背景和价值观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思考问题,了解各种观点,在新知识、新观点面前检验自己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让学生当旁观者,将知识填鸭式地都给予学生。如果教师解决所有问题,当学生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不明白需要什么信息,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研究表明,在获取事实方面有过专门练习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步更大。
(五)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情景
在学生开始学习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构建某种情景,并指导学生按照思维的步骤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步骤包括以下内容:感觉到一个现在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清楚地确认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提出可能解决该问题的假设;检验假设合理性;解决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步骤可能与上面有所不同,也可能跳过某些步骤,但是给学生提供机会了解这些步骤,运用这些步骤解决问题是必要的,能够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六)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对问题提出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法比较难。在学习的这个阶段,向学生展示各种需要考虑的事实和条件,展示多种解决方式,或者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中提出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