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 知识经济时代是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因为它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是一句空话。我国对“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纷繁多歧,既有“探查和评价‘批判性地探讨他人的主张及其根据’、‘提炼自己的主张’之类的思考”方面的;也有“自由地驱使复数的视点,一个视点难以把握的相对化思考法”之类的怀疑精神;甚至有“尽量运用手头的、现成的信息,作出推理”之类的问题解决性质。
“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的教育目标,始于杜威1910年倡导的“反省性思维”。
蒂什曼(S·J·Tishman)和珀金斯(D·N·Perkins)的研究表明,理想的批判性思维不但拥有认知能力、思维策略与思维技能,而且拥有探究、质询、澄清、智力冒险、批判性想象的倾向,称为批判性“思维倾向”。这种思维倾向可以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无创造性的。
保尔(R·Paul)(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索诺莫分校):“批判性思维”应当构成21世纪教育的本质性基础。主张以“强势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目标。
保尔认为,对于拥有高尚道德与开放精神的思考者来说,本质的“心智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熟练的微观技能,精炼的宏观能力,“心智特征”。
“熟练的微观技能”——是指逻辑地思维和判断时所运用的一个个技能,即比较与对照、区分类似与差异、验证与评价假设、指出矛盾与分歧,或是认识推理及伴随推理之结果一类的技能;
“精炼的宏观能力”——是指在现实情境中囊括而综合地运用种种的技能。诸如概括、运用与类似情境、个人观点的发展、信息源的评价、反思、分析并评价信念,以及包括这些要素的批判性读写、议论与辩论、建构主张与理论的能力;
“心智特征”——是指运用这些技能与能力作出合理判断的态势和判断之基准——信念和价值观。包含了自主思考、公平、思考背后的情感探究、对于推理的信赖之类的智慧道德与道德责任。
☞ “无批判性的人”——是指不去推敲某种事物与他人的主张,全盘接纳者;或是凭着自己的印象与好恶作出结论者。
☞ “弱势批判性思维”——思维是沿着有限的一个框架和信念排他地进行的,保尔称之为“单一逻辑性”思维;往往是自我中心或是社会中心的思维。“自我中心式思维”是指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思考事物的倾向。“社会中心式思维”或是“民族中心式思维”是以自己所在的社会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同“自我中心式思维”一样,构成片面的见解。这种思维往往容易造成无评判性思维所表现的偏见与偏信,或是相信错误的概念。
☞ “强势批判性思维”——其特征是在复数的框架中有选择地进行判断的“多重逻辑性”思维。是本质的、解放性的思维。
【感悟1】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确是我国的空白,在教育的研究上,钟启泉教授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这个差距不仅表现在研究的年代上,还表现在研究和实践的方法上。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明白人,即要明白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的问题;其次,必须是探索改革的行动者和研究者。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上,我们必须清楚如何做?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前提
☞ 当今评判性思维的教学,大部分是弱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保尔(R·Paul):发展合理的知识与情感的三个原理:(1)展开适于直面课题的思维。即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以收集经验性素材为前提的问题,就要合理地展开促进信息收集的思考,能够发现素材的信度与效度。(2)思维具有一次性与二次性。即需要认识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差异。(3)教育与训练的差异。未能发展人的合理性思维的教学,可称为“训练”,但不能说是“教育”。唯有合理的技能和情感的培育才称得上“教育”。
【感悟2】 在教育和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训练养成,需要长时间反复进行,即使如此,也往往容易退化,究其原因,极可能是没有强化学生对“为什么”的思考,不容许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未突出学生合理的技能和情感的生成,因此,这种教育教学只是机械的训练而非有效的教育。习惯养成只是训导训诫,学科学习常常是大量重复“刷题”,这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常态。高考与招生改革,导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对话性、辩证性思维与“提问”
☞ “惰性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但不能运用的知识。
保尔(R·Paul):“对话性”及“辩证性”的思维是活跃知识、重建概念的方法。所谓“对话性思维”可以界定为伴随不同观点与框架的对话或是交谈的思维。“辩证性思维”的特征也是这样:采纳对立的观点,相互展开讨论,进而生成逆向的思维。这些思维可能形成合理性思维。
倘若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刺激儿童的思考,对话式讨论自然会发生。
☞ “提问”的内容:追求表达的明确性;探寻证据与理由;考察解释的观点;协调不同的观点;验证思考的内容是否合乎实际。
通过对话性思维中的讨论,学生学会从四个角度展开思考,这也是教师“提问”的角度:(1)关于思考的契机。例如:“为什么你是这么思考的呢?“你能够想出构成这种信念的事情么?”之类的提问。(2)关于思考的根据。如:“你为什么相信这一点呢?”“人们相信这一点的理由是什么?”这类的问题。(3)关于同其他思考的对立。如:“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对立的观点的?”这类提问。(4)关于思考的影响与结果。如:“相信这一点的结果将会怎样?”“为了付诸实践我们该做什么?”这类的的“提问”。教师成为反思性、分析性的听者,促进学生对话性、辩证性的思维。
【感悟3】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提问”,需要将促进学生对话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提问”的质量如何?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方法、敏锐性和严谨性等专业素养,也需要教师对待课程和学生的情感、态度(责任心和爱心)。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课堂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所持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设计,主要在“提问”与“活动”的设计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用至关重大。框架环节体现方向,“提问”与“活动细节”的设计决定效果。
(三)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 “强势批判性思维”强调微观技能、宏观能力以及支撑这些技能、能力的心智特征。
保尔(R·Paul)九种“心智特征”:①“心智自立”——独立地思考、自立性思考;②“智慧好奇”——对世界持有疑问的性向;③“智慧勇气”——认真地直面否定性的情感与认识的意识;④“智慧谦虚”——关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局限性的意识;⑤“智慧共鸣”——把自身置于他人立场的意识;⑥“智慧诚实”——智慧的道德标准必须正确的意识;⑦“智慧忍耐”——必须追求真实的认识;⑧“对于推理的信赖”——推崇自由地推理和自己作出结论;⑨“公平性”——平等对待一切观点的意识。
蒂什曼(S·J·Tishman)和珀金斯(D·N·Perkins)“积极的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七种“关键特征”:①“智慧冒险”——开放性思维、探究不同的视点,对狭窄的思维极其敏感,能够产生多种选择;②“智慧好奇”——持续的疑惑、探查、发现问题、热衷质询,对非常规敏感,能够仔细观察阐明问题;③“寻求理解”——寻求清晰的理解、找出联系与解释,对混沌敏感,致力于建构概念;④“智慧策略”——确定目标、制定并实施计划、想象结果,对缺乏方向敏感,能够阐述目标与计划;⑤“智慧严谨”——力求精确、组织化和彻底,对可能的错误和不精确敏感,能够准确地加工信息;⑥“寻求和评价理性”——对既定事物质疑、要求合理,对需要的证据敏感,能够权衡和评价理性;⑦“反省认知”——意识到监控自己的思维流向,对复杂的思维情境敏感,能够对思维过程进行控制与反思。
保尔(R·Paul)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特征的四种教学方法:
第一,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要求学生发现信息、活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注重从不同观点来思考问题,注重求得拥有多重逻辑的见解。要考虑学生能够在开放的氛围中展开思考。要引导学生敢于追求以往不曾有的观念,有时要借助反方角色的扮演来促进智慧勇气,在讨论中,要求公平对待一切观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彼此坚持各自的立场、修正对方误解的机会。让学生说明伙伴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见解。
第三,指出证据与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某种主张询问其理由,探索它的确凿性;还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在作出判断时作为根据的智慧的、道德的基准必须是一以贯之的。
第四,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课题的解决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要求确保实现长期方略的时间。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 新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这种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怀疑,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这种“思维文化”具有六个要素:①思维语言——具体的术语与概念,提供交流的手段,鼓励高层次的思维;②思维倾向——指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③思维控制——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④策略精神——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⑤高层次知识——超越事实信息,关注知识是如何创造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证据是如何收集的等等;⑥转换——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更广地运用转向知识与策略。
☞ 在组织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效的方面:一是“合理主义态度”;二是“有意义接受学习”;三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四是“反躬自问”。
【感悟4】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只有注重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才是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不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扎实之功底、明辨之头脑。需要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无论是学校大环境、课堂小环境,还是教师的思维品质,都有很重大的影响。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