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响亮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群众情绪如同一面镜子,每一次喜悦、每一次激昂或每一次感慨,都是内心情感的真挚表达,是对周围世界的积极回应,为我们提供了洞察民意、理解群众需求的宝贵视角。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群众情绪”就是工作的“晴雨表”、是评价政绩好坏的“风向标”,要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才能确保改革的方向正确,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厚植“百姓谁不爱好官”的赤诚初心,读懂“喜笑颜开”中的“民之所向”。在焕然一新的社区里,居民们围坐在新建的文化广场,欢声笑语中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一项项新技术成功问世令人激动与自豪。这些“喜笑颜开”的瞬间,是群众对党和政府政策落实、民生改善最直接的肯定。它告诉我们,群众期盼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是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是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不断进步。党员干部应当厚植“百姓谁不爱好官”的赤诚初心,时刻关注群众的所思所盼,将群众的笑容作为工作的最高奖赏,持续深化改革,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惠及民生,让群众的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永葆“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攻关韧劲,读懂“愤愤不平”中的“民之所呼”。面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难题,群众的声音中往往夹杂着些许愤慨。这些“愤愤不平”,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对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殷切期待,是对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迫切需求。它提醒我们,改革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挑战与困难。党员干部必须勇于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攻关韧劲,深入调查研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加强信息公开,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的声音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力量,确保每一项改革都能回应群众关切,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怀揣“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爱民情怀,读懂“忧心忡忡”中的“民之所急”。群众忧心的问题一般涉及方面广,解决难度大。但越是难办的问题,越说明群众对获得帮助和支持的强烈渴望,越是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党员干部应当怀揣“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爱民情怀,不仅要有同理心,更要有行动力,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在扶贫济困、灾害救援等方面,要迅速响应、精准施策,确保每一份关爱都能及时送达,每一份努力都能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安心、更加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