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个现象我始终想不明白。
我身边有很多年轻的公务员,他们都是大学生,擅长考试,知识水平高;还有很多年龄稍长的公务员,能力很强,谈吐、做事、思考问题都是天衣无缝。
我所在的乡镇有很多微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有些是80后,高中没毕业,他们的企业竟然运行的不错;更多的是初中都没毕业的中年人,在社会上摸爬打滚几十年,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当起了老总。
同事们接触了那些人之后,发现他们很多人都不靠谱,比如讲话很随意,头脑很简单,做事不认真,性格很古怪。我们不服气,在背后议论:这些人也能干企业,做企业也许没有那么难,如果我们去干,一定比他们强多了。
可是,并没有人真的去验证,还是那样的人在当老总,有知识有思想的人继续在体制内过着安稳日子。
我以前把这现象解释为“因为我们没有勇气,而他们没有退路”。
看完《做,就对了》,我发现原来有一个更适合的角度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那些我们看来“头脑简单”的人,他们的确没有想太多,他们只是想到就去做,一次一次去体验失败,一步一步去汲取教训,一点一滴去收获希望,“头脑简单”是他们在创业路上最大的优点。
而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总是习惯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分析一切问题,像书中说的,在决定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他们会把所有的可能试图设想一遍,这个行业饱和了吗?这个地方方便招工吗?这里的工资水平能盈利吗?我的家人会支持吗?如果失败了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他情商很高,为人正直,性格温和,是九十年代就对建筑行业非常内行的人,他当初带着舅舅一起从事建筑业。而舅舅却是个大老粗,小学毕业,也因为性格耿直,和爸爸闹过几次矛盾,从此以后各自发展。如今,舅舅早已改行多次,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家庭条件优越,而爸爸却一辈子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爸爸这么能干的人却不能人尽其才。
这本书帮我找到了答案。社会上太多像舅舅这样的人,他们勇往直前,想到就去做,无惧失败,像书中说的:“往往是那些犯错连连、不得不克服最大障碍的时候,你才有机会成长,取得成就”,作者鼓励我们去犯错,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犯错、失败,不要再瞻前顾后。
作者抵制完美主义,鼓励我们从最廉价最容易的事情加以尝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完全展示在别人面前,让别人看到错误,让自己接受意见。我们会很快学到更多,也能更好地调整路线,还会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每次填写自我介绍,缺点我都会写“总是半途而废”,因为的确有很多事情我坚持不到底。我很不喜欢自己这一点,而且也在努力改正。
对照这本书,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原来自己特别喜欢做完美的计划,因为怕坚持不了,我会考虑到所有的情况,一遍遍修正,调整,直到我认为计划非常切合实际。
现在发现,我彻底错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结果和目标上,就会导致注意力失明”,“任务太过艰难,你会不堪重负而失去付诸行动的勇气”。我给自己定的目标过于完美过于艰难了。拿起一个番茄计时器,对自己说:集中注意力看二十五分钟的书,比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更有成就感啊!
还有一个对自己的重大发现。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做过小生意,在贴吧更过连载,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后因为种种原因停止了。我一直因为自己这一点而觉得羞愧!因为我害怕别人会这么想:做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会儿一个想法,到底还是没毅力。
可是作者竟然赞同这种行为!“多多尝试,像个初学者那样。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渴望学习的新手。永远保持好玩好奇的心态。期待犯错。”因为也许在尝试的偶然间,我们就收获到了意外的惊喜!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深有体会。
大四那年我纠结于考研还是直接出来工作,就在这个问题把我烦的开始思考人生哲学的时候,我身边的大规模考研队伍已经上了路。无奈之下,我拿起书本开始了考研之路。我学习考研政治,背诵语言学,恶补英语。可是没有考上。
接着我转而走向考公之路,可还是失败了,我没有放弃,到处考教师,考事业单位。直到家乡招考事业单位,考试题目中有15分的英语题,做多了考研英语的我看到那些英语句子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基本上15分全拿下。就是这一次考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进入了现在的单位。
《做,就对了》,这本书帮我重新解释了身边的现象,重新认识了自己,也许自己真的没那么差劲,很多固有的观念束缚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在别人的眼光和自己的尊严中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继续尝试的勇气,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机会,其实,那些都是成功的机会!
从今天开始,“半途而废”这个词将在我的自我介绍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优点:喜欢尝试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