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如果被人问到“你喜欢会计吗?”时,我总是会迟疑,这份迟疑是因为我大概从未想过,“会计”这种专业性的事情还可以用喜欢不喜欢来界定,喜欢的事情,不是只能作为爱好吗?“干一行,恨一行”不是才是常态吗?我与会计,更多的是职业上的相处吧,这么说来,没有“恨它”已经觉得幸运了。
选择会计作为大学专业其实源于一个误会,大学念的是“注册会计师”专业,当时以为读完这个专业就是自然成为了注册会计师,年少的我对于“XX师”的称呼觉得颇为带感就选了,对专业是完全没有概念。毕业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当时最想去的是类似“管理培训生”的岗位,无奈我的母校都在学校的“其他”选项里,连面试的机会都不曾有过。
回想起来,我不讨厌会计还真得感谢大学的几位老师,他们上课讲的笑话实在逗人,以至于我从未把“会计”与无聊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也幸好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信息匮乏,我也没法知道大多数学会计的人都需要一天8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坐在电脑前,每年12个月都有固定的重复的繁琐的工作。如果知道了这些关于会计职业的情况,我想我就不会选择成为会计系的毕业生了,那时的校园里也没有其他比听笑话更有趣的事情,于是我在和同学的打打闹闹中毕了业。
第一份工作是四大的审计员,做审计需要的那种踏踏实实、谨小慎微的特质让刚开始工作的我有点透不过气来。当时的四大还有一定的职业光环,伴随光环的是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亦或者说,当时的我在那个专业氛围里,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资深合伙人来了审计现场居然会检查第一年入行的小朋友做的银行函证,居然发现了函证上有一块钱的笔误,身为那个犯了错的小朋友,我觉得羞愧不已,倒是之后在各方面都认真了起来。离开四大的时候,我也是个计较英文后面句号是不是两个空格,现金流量表里差一分钱也不能接受的很“作”的“专业人”。
此后,经过大券商、小券商、微券商的资本市场的洗礼,我倒是又从凡事较真的专业人士,变成了“凡事都有可能”的投行熟手,自己与投行这个职业始终若即若离,自我评价也只是凭着还算过硬的财务基础混迹其中而已。如今,市场变化,我颇自然地被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淘汰了。
在经历漫长的自我交战后蓦然回首,我和我的专业终于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和会计的关系,也进入了甜蜜期。正因为不再成为谋生的职业了,我才发现自己不仅喜欢它,而且还被它的逻辑深深吸引,不知不觉中会用它的视角来解读周遭的一切。
会计的核算,没有对与错,只有真和假。学习了它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分辨真伪,去伪求真——会计展现的细节、数字、逻辑记录着个人、企业、政府等各类主体各项活动的真实痕迹,如树木的年轮一般,清晰可见;如柯南的口头禅“真相只有一个”般,从不出错。是的,就是这个,求真罢了,是会计教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性价比的“求真”方法论。
会计的核算宗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我戏称其为大学学习的十字真言,反复诵读了这么多年,觉得分外有滋味。小到一笔分录,大到人生,就像有舍有得,有付出有回报,有因有果一样,会计分录一直是平衡对等的;由会计窥见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矛盾、委屈、伤心、难过,其实有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对应科目”记上一笔罢了。
所以,我决定从今日起,把会计当成一个爱好就好,用一个小会计的视角打量周遭的人和事,有时会意外地觉得心平气和,也比较容易开心。爱好,不外乎就是一种能自娱自乐的事情吧。
by:老阿姨我本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