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一个质疑宗教对人的心灵的绝对统治的人出现后,科学便开始繁荣。学术理论自其开端发展到现代,已经变得十分复杂。在学术理论发展早期往往会出现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主要是因为理论早期的简单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有些理论发展过程出现漏洞,便出现新的理论来试图填补这些漏洞,而这样又引入新的漏洞。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理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可控,导致现在很难出现一个横贯所有学科领域的思想家。
这本书对目前人类对世界本质进行理解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它通过一种称为整体(wholeness)的概念,解释了宇宙规律进化的本质,总的来说,其理论统一了一切,因为其理论是研究“一切的整体”的理论。
本书的作者玻姆(bohm),在维基百科的说明如下
戴维·玻姆(英语:David Bohm,1917年12月20日-1992年10月27日),英籍美国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有突出的贡献,并曾参与曼哈顿工程。
在阅读他的著作的过程中,我往往惊叹于其思想的超越性,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其每句话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对该书的内容 破碎性与整体性 进行了解读。
概览
什么是理论
在我们意识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认为理论即对现实的描述和抽象。例如在牛顿时期,人们认为物理学三定律是绝对不变的真理,在爱因斯坦时期,人们摒弃掉了之前的绝对时空观,认为相对物理现实是真理,人们开始相信光速不变和参考系对事件必然认同是绝对的真理。
那么理论究竟是什么?
理论(theory)源于希腊语(theoria),和“戏院”(theatre)有相同的词根。理论的本质是一种洞察,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而不是世界本身存在的形式。
真理都是相对于上下文而言的。例如但我们说两个平行线绝不相交,我们假定了面是平面。而所谓的理论,其实是别人提出的对现实的某个侧面的模型。我们必须知道,理论即人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规约。在我们意识深处往往容易将被大规模不断检验的理论理解为真理,而忽略了真理其实并不能脱离于上下文存在。
宇宙是一个有机体,它像其他任何有机体一样,在不断的演化。我们必须承认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我们自身和宇宙并不是分离独立的存在。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宇宙,是它涌现出来的特质。而随着宇宙的演化和复杂度的提升,其涌现特征也会不断变化。
的确,我们的科学在日益变得细分,在每个领域的深度也在日益增加。因此我们便会产生疑问,这样的发展会达到尽头吗?我们会最终达到现实的终点吗?答案是显然的,信息的组合和衍生是无穷的。正如同宇宙本身,科学理论也在不断演化(虽然我们往往将理论和物理现实看作分离的主体,但我们必须承认思维现实中的理论是宇宙的一部分,或者说另一个侧面),人类社会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化,如果不对我们的认知模式和宇宙观进行改变,那么理论只会不断的复杂化,并且变得越来越不可控。
什么是破碎性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随处可见的破碎性。其具体表现在物理现实和思维现实两个空间中。宏观上比如分裂的政党,分裂的宗教,统治方式的分裂(宗教/政治),社会形式的分裂,等等,而微观上,比如生物分裂的器官,分裂的分子结构,到分裂的原子。同时对物理现实/思维现实的划分,也是一种破碎性。
什么是整体性
一切都是一个整体(whole),当我们开始从不同侧面观察,分裂这一整体,就产生了破碎性。
我们分裂出了时间,空间的概念,我们分裂出内和外,上和下,善与恶,我们分裂出“我”和“你”,过去与未来,我们分裂出思维现实与物理现实,在此基础上我们分裂出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以及现实中的因果。然而现实是,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
整体性,破碎性,理论之间的关联
首先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思维现实中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当我们定义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借用其他的概念来解释我们所定义的新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在不断的使用原本存在的概念来定义新的概念,那么我们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假设所有的概念都可以被其他概念定义,那么这些概念其实什么都没有定义。因此必须存在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不能被其他概念定义。就是说我们不能去描述它,并且它必然存在。
如果一切都是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可以被完整精确的定义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切对它的定义都只是它的一个侧面,因为理论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产生破碎性的过程,我们构造新的名词或者动词,这实际上是在进行对整体的划分和界定。
那么这样的不可被定义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和整体对应起来。其实不难看出,这个不可被定义的概念,即为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唯一的整体(whole)
核心问题
破碎性和整体性之间有什么联系
整体,即我们探究的不可定义的概念,是一切破碎性的源头。当我们开始划分概念,我们将整体划分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思维或物理),破碎性便出现了。
破碎性的源头是什么
婴儿通常不具备划分现实的能力,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和现实是不可区分的整体。成人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在他们的世界中,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不同个体。实际上这种分裂过程是人的思维过程。
事实上,将整体划分为破碎的个体,可以将问题简化为可处理的不同部分。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分化出不同的学科类别,不同的类别研究不同的方面。在社会生产中,我们分化出不同的阶层,职业,使得复杂的社会系统可以更有序的运行。
破碎性会带来什么问题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碎片化导致的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人口过剩,生活方式被污染,大规模的心理疾病,广泛传播的生存的压抑感和绝望感,等等。在这些问题面前,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案。有的人倾向于修复,他们认为可以基于现有的社会进行修复,例如通过心理治疗改善心理问题。有的人倾向于颠覆,例如卡辛斯基的《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所述,人类必须放弃工业,回归原始。
实际上破碎性的确导致了很多问题。当现实分割地越来越碎片化,人们的思想彻底掉入碎片之中无法抽离。人们开始混淆词语的意义,开始普遍相信思想是对现实的观测(measurement),而实际上,古希腊时代,普罗塔哥拉就说过,”人是万物的度“。一些古老的东方的观念(例如现在的印度文化中某些观点)更倾向于认为现实是人内在的映射。随着碎片化程度的加深,物理现实的不断固化,人们越加相信现实是不变的客体,物理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而人类的本性是对整体的追求。但在过度破碎化的世界中,我们往往试图去统一碎片化的概念或实体,这造成一种矛盾,引入了更多的错误和混淆。例如宗教,政权的统一,往往引发更大的矛盾,而学术研究中对已经分化的概念进行统一,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行为。
现代物理学理论中的破碎性体现在哪里
最早的时候人们相信天上的和地上的是不同的东西,后来牛顿意识到天上的东西也会下落,因此他引出了万有引力。牛顿提出的理论是他洞察的结果,但是当他的结论扩展到新的领域,便开始变得不清晰。因此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出现了,人们开始用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洞察的结果)来看待周围的世界。事实上人们在不断的使用旧的理论洞察新的领域,导致新的理论不断出现。
事实上,我们的所有经验,包括空间,时间,物质,因果等都是按照我们的思想组织的,这些概念也是我们洞察的结果,它们是非常早期的时代人们用来解释世界的理论。重要的是,我们理论,是永远变化的对整体的洞察的形式。而每一个理论的出现,都是新的实体被分割的过程。
我们可以考虑最初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它引导我们将一切物质的实体看作最小结构的堆砌,这种世界观是破碎性的主要支柱。在物理学中,人们的思想形式发生了僵化,他们将物理定律看作是现实的本质,而忘记了物理定律只是对整体某一个侧面的洞察,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加深了破碎性的程度。
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出现后,固有的原子论造成了混乱(confusion)。量子理论表明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是不能被同时确定的,因此最好将原子看作一朵受限的云。而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也是不应该被分割的,它们是统一的整体。在相对论中,刚体的概念被瓦解,你需要完全抛弃物质是由原子构建的观点,才能理解相对论的内容。在相对论中,人们用事件流和过程来理解宇宙。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又产生了矛盾,例如相对论中认为世界具有局部性,而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则打破了这种局部性。
我们如何避免破碎性
我们要意识到,任何强加的观念都是一种破碎化,我们应该将我们任何的理论看成对单一整体的不同侧面的洞察。为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洞察形式(理论)。
新的洞察中,我们认为存在一个流(flux),这个流不能被任何其他概念清晰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流中抽象出可被描述的概念或者形式。在这个流中,精神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流运动的不同侧面。新的概念在流中不断产生或者消逝。
主流的科学家将概念/规律看作不可变的真理,而在我们的新的洞察中,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我们所观测到的涌现性质跟随流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对待不同的概念/理论,我们必须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去思考,而一个由破碎化世界观所主导的人,他最终的行为也必然导致破碎化的加剧。而当我们以破碎化的世界观分裂出的个体/概念之后,又总是试图对其进行统一,这必然的矛盾必将导致这个统一体的毁灭。当我们企图将一个整体划分为不同个体,下一步我们必将开始统一不同的个体。这样的世界观是错误的,其导致的行为必然是具有混淆性和迷惑性的。
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改变对思维活动本身的认知。我们倾向于认为,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是分裂的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是等同的,因为思维是一个连续产生概念的过程,而思维的结果正是这些连续的概念。这种过程和结果其实是同一个事物,而我们将它们区别开来,分割成了不同的概念,这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给一个事物加了一个0/1的标志符,事实上这个标识符的添加没有带来任何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