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静悄悄的课程建设》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语文教师周益民。亲自实践,并得到学生和学者一直认同,保证课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童谣、颠倒歌、绕口令、民间故事等主题为课程内容填补了语文教学的若干空白,让语文课变得好玩儿且有意思,深受儿童喜爱。
成尚荣如此说:“阅读了周益民老师的这本集子,情不自禁的发了一条短信给他:看了你的教学实录以及有关论述和专家评论,好不感动,你不仅在实践,而且在研究,你的教学就是研究,且有文化学、社会学、儿童论、课程论、教学论以及语言学、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
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当回到以上各方面的"话语”上去构建新的语文教材体系,而这一切,你又总是静静的……”他惊动了我们的教材关语文教材应当是千百万年来人类馈赠给孩子们的文化的结晶,理当让孩子们去触摸,人类那唇齿间的智慧,去亲吻田野上的花朵,也许我们走的太远了,忘了出发的地方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金波说:“我很欣喜,很震动,因为在我们印象中,还没有哪位教师把“绕口令”纳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去。虽然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过一些民间传统童谣,但还没有出现过“颠倒歌”,“绕口令”这种类型的传统童谣。周老师,让“沉默的”苏醒过来,让源头活水汩汩流淌起来,让古老的“母歌”再一次响起来!让田野的花朵再次开放起来。这是一项具有很强抢救意义和拯救价值的工作,他悄悄地惊动了语文之根、之源、之命。
我被周益民童谣里“变大还是变小”的话题吸引了。这是一个极富穿透性的话题,是啊,孩子要变大,成人要变小,变大是成长,变小也是成长。周老师通过讨论,让孩子们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又变小,就在变大与变小的过程中,孩子回到话语之乡去了,怀着乡情,怀着梦想,从源头起飞,在语言的上空盘旋,在老师的语文课堂里,孩子们变大了,我们也变智慧了,变年轻了。
讲授《对联》一课时周老师对刘含章同学的评价语(颁奖词),深深触动了我:刘含章同学运用对联的平仄知识判断多音字的读音,突破了根据意思确定读音的传统方法。为对联正确定多音字读音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我们把这一发现命名为“含章”发现。这样的评价与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是孩子终身难忘。
女娲造人的片段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集中讲讲女娲捏泥巴造人和甩泥点子造人,这两个情景讲述的时候要注意在讲清基本事件的基础上,还要讲清细节你们看看哪些细节比较神奇,我们讲述时不能忽略。”“谢谢你们,讲出了人物的情绪,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所以讲述的第二个要求是讲出情感让故事具有感染力,想想女娲甩泥点子造人,哪些地方让人十分震动,要把这个情绪表达出来。”“你们看出了情绪,故事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感染例,下面我们还要提高要求,不同的人物,讲神话。基本情节是不变的,但在具体的内容方面,有时会有一些自己的想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在说着自己的神话。请同学们讲出自我。”周老师像竹笋一样,一层又一层。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越说越精彩。
本文共列举了九个课例,梳理了课堂的主要教学活动归纳了教学活动所指向和生成的核心教学内容。读完此书,我们不由的赞叹,啊!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么上呀。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儿童的真心挚爱,是对教育的无限忠诚演绎了一节又一节妙趣横生的课堂。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唇齿之间,开出智慧的花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培佳说:“机巧的、智慧的、瑰丽的民间文学,曾经是我们生命中的初乳。勇敢的周益民老师以他不凡的见识和实践。满怀喜悦地打捞起它们连缀成珠,一串串地呈现到课堂上让孩子目不暇接,惊喜和痴迷。
是这样的课程,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师生与之遭遇,并将生命体验融入其中。书写出了生命的传奇。回想我们的课堂,我们是忠实的教材之行者,从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大胆的创新意识,就连晨诵诗歌还时常叨念:这样是不是会影响学生成绩,课文都不会读,天天读这些。语文的学习在于积累,而我们除了语文书又做了几分一一几乎是不蔓不枝的。其实课程与教学密切相关,各有重点的概念。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无法分割,没有教学,课程只是冰冷的资料堆积,没有课程教学会成为一盘散沙,也就是说没有教学是“有鱼无授”,没有课程是无鱼可授两者缺少一样,都无法产生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深刻质变。
教室是河道,课程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涌现教育精彩。课程以人为中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在我们的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这活生生的人。即使教师也是学生,学生不断成长,教师不断超越,这正是师生以穿越课程来共同书写传奇的新教育生命叙事。
总之,课程是一扇大门,教师牵引着学生推开这扇通向世界的大门。每扇门外都有不同的风景,等待学生的继续探寻。课程是一粒火种,教师能将微弱的火种燃烧为火苗,与孩子的心灵油田发生作用,最终形成智慧的熊熊火光。课程是一场地震,师生在课堂内外的剧烈互动震碎了心灵地壳,从量到变到质变,最终让生命的岩浆迸发。教师应该具有“我就是课程”的胸怀和气魄,从一次次小的改进与创造开始,把自己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开发。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成为课程的研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