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tj 文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新式婚礼)
天津人历来重视婚嫁,津门老例儿:
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即可请星象士批生辰八字,曰“和婚”;
男方向女方送聘礼,曰“定礼”;
两家互换龙凤大帖,曰“换帖”;
择定聘娶日期,曰“取庚”;
女嫁出前一天送妆奁,曰“过礼”;
男方娶亲前一日陈设花轿仪仗,曰“亮轿”。
(旧式婚礼的:仪仗、过嫁妆)
第二天迎娶,新娘着凤冠霞帔,乘轿,射弓箭,迈火盆,拜天地,饮交杯酒,曰“合卺”;
食半生之水饺,曰“子孙饽饽”;
闹洞房时,不许生肖相克者入内,曰“忌人”;
由夫婿健在,儿女齐全的妇女铺床,曰“焐被”;
然后才是洞房花烛夜。婚后第四天,回家看父母,曰“回四”。
至此婚礼始告结束。此旧式婚礼繁文缛节,劳民伤财,为清末民初的开明人士所厌弃。
(天津旧式婚礼,八人抬的花轿、到男方家落轿)
随着西方文明的东进,马千里开风气之先,举办了天津历史上第一个“文明婚礼”。 马千里(1885-1930),名仁声,天津人,北洋大学毕业,曾在南开中学、直隶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周恩来、邓颖超的老师,天津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19岁时,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高氏女为妻,次年高氏病逝,遗女夭亡。
(天津旧式婚礼的:喜堂、戏台、喜棚)
他接受新思想,反对家庭再次包办婚姻,提出五条择偶标准:
1、在学堂求学五年以上;
2、必须是天足;
3、定婚时男女家换帖,由本人收藏;
4、定婚后男女可随时见面,交流思想;
5、婚礼免去旧习。
(一对准备拜堂的新人)
他的主张颇遭非议,但他“不顾别人的恨骂,惟依自己志愿行事。” 1909年4月,经张伯苓介绍,与张妹张冠时定婚。定婚后,两人通信30余封,联络感情,增进了解。
(新旧婚照对比)
1910年9月两人在城里普育女学堂举行新式婚礼,成为天津历史上首对举行“文明婚礼”的夫妻,天津《醒华画报》曾将他们的婚礼照片刊诸报端,这革新首创之举在津轰动一时。“新郎首先到堂伫候,至二钟余,新妇始乘马车到堂,少息行礼,礼毕同归。”(《醒俗画报》•“改良婚礼画”)婚礼的基本程序是:“振铃入礼堂、冰人(即媒人)致喜词、行同拜礼:一跪三叩;行交拜礼:三揖;谒见男家尊长、谒见女家尊长:均一跪三叩;行见两家平辈礼、两家晚辈谒见礼、谢冰人礼:均三揖;两家互贺礼、来宾贺礼、谢来宾礼、仆人贺礼并谢赏、茶点。”
(民国时期,天津文明婚礼一覽)
后来,为了在婚嫁方面破除旧习,树立新风,马千里根据自己的经验,在1911年6月亲自制定了一套新式婚礼办法。其主要礼仪有:
1、迎娶时,翁婿相见,只行揖礼,然后与新娘携手登车;
2、新娘到男家,也依前例;
3、在礼堂举行婚典时,夫妇相互三揖,证婚人读结婚证书,男女新人签字;
4、向双方家长行叩拜礼,礼毕演说,奏乐唱歌;
5、婚前一日,亲友不贺喜,也不招待客人;
6、俟行婚礼后,始备酒庆贺,新郎陪男宾,新娘陪女宾,散席时夫妇送亲朋至门外,谢之以一揖。
关于男女结婚的装束,男衣马褂,可戴便帽,颜色不可艳;女衣裙散裤腿,黑袜皂鞋,头上只戴一大簪,衣服颜色不得艳,不施脂粉,不戴耳环。在上世纪初,马千里倡导新式婚礼,文明节俭,严肃庄重,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新式婚礼使用的马车和汽车)
马千里主张文明婚礼,缘于他对封建桎梏的深恶痛绝和对妇女解放的热情支持。他反对妇女缠足和其他陋习,曾组织天津县天足会和妇女改良会,在《妇女改良会简章》中规定会员不准吸烟、饮酒、赌博、缠足。他重视妇女教育,开办女学,亲任校长,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
(民国外交总长陆宗舆的女儿陆静嫣的西式婚礼,轰动津城,左上图,是婚礼仪式照片;右图,是出席婚礼的名媛商贾;下图,是陆静嫣举行婚礼的国民大饭店)
他提倡妇女解放的舆论宣传,在《新民意报》副刊上开辟“女星”周刊,专门研究解答妇女遇到的求学、婚姻、教育等问题,帮助妇女谋求解放。邓颖超在纪念他诞辰100周年时著文称:“马千里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新旧参半的婚礼)
到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法第四编公布实施,废除了沿袭两千年的封建宗法婚制,从法律上宣布,旧式婚礼被新式婚礼正式取代。
(婚礼上的仪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