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tj 文
(同光十三绝)
学者吴小如认为:京剧是徽班进京后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硕果,大约产生在1840年前后,大抵与近代史同步。“京剧”一词,最早出现在1876年(清光绪二年)的上海《申报》上。而在京剧的孕育过程中,票房与票友功不可没。何谓票房与票友,张伯驹简言之“非伶人演戏者称票友,其聚集排演处称票房。”
(左图,刘赶三旧照,右图,骑驴的刘赶三)
清道光以降,京剧在天津广为流传,它借水陆码头,进京要冲之便利,南方徽班的小调、伶班、民曲、杂艺等五方杂音,无不在此成名立角儿,北方说唱也在这里汇曲成调,伶人、戏班纷纷落脚,更有名冠南北的“庆芳、协盛、袭胜、金声”四大茶园提供演出场所,为京剧艺术的诞生和嬗变做出了贡献。那种热闹于《津门杂记》详有记载:“所有戏班向系轮演,有京二簧,有梆子腔,生旦净丑,色艺俱佳,饶歌妙舞,响遏行云,是足以动人观听。”
(上图,孙菊仙旧照;下图,孙菊仙京剧老唱片)
票房票友与京剧交互相长,京剧聚拢了票房票友,票房票友兴盛了京剧。天津最早的票房一个是“群雅集”,出现在道光年间,坐落天津的侯家后,名票是刘赶三,善演丑角儿,跻身“同光十三绝”,是第一代京剧演员中的佼佼者。另一个是“雅韵国风社”,诞生在光绪中叶,在北门里有一个独院,名票有窦(砚锋)王(君直)陈(筱鹤)李(佩卿)四人,前两位演戏后两位操琴,都冠绝京津。
(清末民初的京剧旧照)
票房在发展中形式大体有四类:或曰“行业票房”(盐业、当铺等),或曰“家庭票房”(李澄甫家和周家),或曰“专业票房”(清唱、彩排、昆曲、清音等),或曰“机关票房”(北宁铁路局、海关、邮政局和中南报社等)。票友的人员构成,早期多为前清遗老、下野政客、绅商富贾等;后来增加了自由职业者、平民、小贩和产业工人。
(谭鑫培出殡)
票房票友对京剧发展的贡献,窃以为不外乎三点:一曰传承艺术。二曰输送人才。三曰自娱娱人。
传承艺术
以“雅韵国风社”为例,它是窦王等盐商专为盐业同好票戏而设,他们嗜戏如痴,造诣精深,如大盐商王君直,酷喜二黄,与谭鑫培交往颇深,深得谭派之三味,被誉为谭派嫡系正宗。王颂臣善唱汪(桂芬)派戏,嗓音高,气力足,有金石声。刘永奎初工铜锤,后改老生学汪笑侬,民国初正式下海,应须生、铜锤两工戏,几十年声誉不衰,二王一刘在“雅韵国风社”美成鼎足之势。梳理名角儿大都有票房票友的经历,他们票房里打磨,票友间切磋,戏台上成活,让京剧艺术日臻完美。
(上图,清时戏苑演出景象;下图,清末民初的京剧演出剧本)
输送人才
经票房下海立派成角儿的票友灿若星辰,如“群雅集”走出来的津籍名丑,“同光十三绝”中刘赶三,他曾被推为精忠庙首①,是票友下海执掌梨园界第一人;与谭鑫培、汪桂芬齐名,世称“孙派”,艺名为“老乡亲”的孙菊仙;世称“汪派”的汪笑依以及童芷苓、李宗义、丁至云等,都是先为票友,后成为著名京剧演员;“雅韵国风社”的胡琴圣手李佩卿是票友里的佼佼者,后被伶界“余派”余叔岩聘为琴师,合作十数年,灌唱片12张半。
(京剧名流)
自娱娱人
早期票房中的票友非贵即富,有钱有闲,可以“耗财买脸”,倾情票戏,自娱自乐中甚是潇洒,加之优于专业演员的文化素养,在津城很是玩出些名堂。当年曾有人打趣他们“请内行说戏,苏州定绣活,北京三顺戏衣庄做蟒靠,‘胡子周’打髯口,‘把子许’置盔头,‘靴子高’做厚底(靴子),样样考究,炫耀内外。俗谓之‘好者为乐不为冤’。②”所以,他们管演戏叫“玩儿票”。自娱仅是玩票的一种乐趣,同时他们还要向世人亮“活”,以自己的拿手绝活出入绅商会所,祝贺喜寿庆典,参加赈灾义演,与专业演员同台飙戏,常常不落下风,求得扬名立万儿。
(报纸的京剧专刊,京剧演出的宣传广告)
回头来说“雅韵国风社”,1918年创始人窦砚峰突然病故,另一位创始人王君直因盐务涉讼,被羁押南京,1931年故于狱中。盛极一时的“雅韵国风社”终止了票房活动,然而更多的票房票友继往开来,续写着天津京剧发展的辉煌篇章。
(左图,袁克文(袁世凯次子)票戏;右图,洋票友德国的雍竹君)
注释:① 精忠庙首。清代北京戏曲艺人的团体,会首(或称庙首)数人,由清廷内务府加委,四品顶戴,带有半官性质。名演员高朗亭﹑程长庚、杨月楼等曾先后担任会首多年。
② 好者为乐不为冤。喜好这些为的就是一乐儿,不算冤大头。
(上图,清末民初京剧花旦人物描金铜盘;下图,英国女画家用十多年光阴,记录下清末民初的中国京剧)
(上图,天津广东会馆的舞台;下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京剧知识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