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本课:自己的收获主要有
1、关于明德,明德之体难以言语,是言语道断之妙,而明德之用则是亲切的、实在的,是人人都可以体会的。
2、明德可以从2个角度来看,一是智慧明德,人人具有认知世界真相、进而把握世界的能力,这里自己就有了力量感自己本具明德,能看清世界,也能把握世界,难道这不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主动权吗?对外在的了解和把握,能够积极面对和改变,而不是面对境遇命运轮、无奈论。
一是善良明德,人人具有发现世界美好,进而善待世界的能力。这里老师说发现世界的美好,这样的视野是多么的开阔,在发现的基础上,并且去发挥人的能动性,去选择善待世界,而非漠视、诋毁、埋怨,这是多少人选择的一条路,让自己人生和世界变成了灰色和黑暗。而我们具备发现美好的能力,就像光一样,照亮了世界,看到了美好,体会到喜悦和快乐,并且积极面对,彰显我们善良的能力,进一步放大这份光明,进而亲民、利他。我们是具备这样能力的。
自己在经历过挫折之后,从过去的积极乐观,转为抑郁、愤懑、没有能力展现爱的力量,其实就是善良明德和智慧明德无意识中,被遮蔽,无法展现出来。而最近两年的学习和功夫训练,就是逐渐明明德的过程,就是逐渐擦亮心灯的过程,让自己的善良能力、智慧能力得到训练,从刻意到能到像呼吸一样任运自如,这样的过程我体会就如灯照亮黑暗房间。
3、善良和智慧的明德,再进一步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共鸣的。而且老师说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明德,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智慧和善良的无限潜力,是中国文化将学为达人或者说学为圣贤作为生命追求的根本前提所有。
老师进一步距离孟子,仁义礼智信,恻隐之心仁之端呢,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我自己也揣摩感受,恻隐之心,无论对人对己都有直接的感受,看人弱或者是需要帮助,内心会有想要帮助支持和可怜的感觉,每个人内心都会有,有人对自己家人,有人对遇到的人,有点人对全天下人,恻隐之心不同,仁义之心也不同,这里有纯度的,有大小的不同。
羞恶之心,做事不能保持公正正义,则有羞恶之心,这是义之端。
辞让之心,以礼相待,尊重谦让,则有辞让之心,这是礼之端。
是非之心,明辨是非,明辨对错,则有是非之心,这是智之端。
以此推之,天然诚实,不自欺,则有诚意之心,这是信之端。
仁义、羞恶、辞让、诚信皆为善良明德
是非可划归智慧明德
那明明德也就是将仁义礼智信发挥出来,扩而充之,推而广之,自己践行、放大、并广泛应用。这样我们的明德、智慧善良就会越来越彰显,甚至达到仁义礼智信的高度。
感悟:过去学传统文化,总是直接用仁义礼智信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这是圣人的境界,是需要明明德修身的过程,从开始,到发挥出来,到扩而充之、推而广之,是一步一步来的。而仁义礼智信是我们的目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