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纲之首,“明明德”,如何光明本心?
何为本心?
是外求,还是内求?
光明本心对当下有什么意义呢?
大学开篇讲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
明明德,使人光明的本性焕发出光明,或者说唤醒人光明的本性,激活人的善良的、美好的本性。
人光明的本性是什么明:朱熹的解释是:“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意思是,“明德”这个东西是人从老天那里得到的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是空灵的,这个空灵的本性中包含了宇宙间的一切道理,而且能够对人生中所有遇到的事情加以回应。
也就是说,我们从老天那里得到的本性中,包含一种叫“明德”的本质,这种本质包含一切,与生俱足,而且对人生的一切事物都能加以回应。
明德,是人天生的灵性,是“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所有的道理你都知道,所有的事你都会处理,怎么后来就不会了呢?
一是为气禀所拘,二是为人欲所蔽。
明明德,朱熹说:“学者为因当其所发而遂明之”。
“因其所发”的“发”字,就是其发端处
孟子的四端论:
四端,是儒家应有的四种德行,即: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四端,都是人先天具有的善良本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后天强加到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美好的本性,就是“明德”。
《大学》的“明明德”,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本质相通。
“良知良能”
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你生下来本来就知道的。
良能,是不学而能的,是你不用学,本来就会的。
《孟子》里,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每个人先天都具有“恻隐之心”,先天具有“仁”。
孟子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马上就要掉到井里了,你是不是有恻隐之心,恐惧之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心里都会产生恐惧,担心的情绪。想去解救。
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不是因为认识孩子的爹妈,与孩子的爸妈有交情。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换来好的名声,更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孩子的哭声,可是尽管这个孩子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但任何人肯定都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人内心当中的侧隐之心。
孟子举了这样一个很切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是不是今天就有这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和人生经历,学历教育没有关系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吧,如果是每个人都有的,就说明这种侧隐之心是先天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好本性之一。
孟子以这个例子来证明,“四心”,“四端”仁义理智是人先天的美好本性。
王阳明的一个弟子曾用实力证明,人皆有“羞恶之心”,也就是羞耻心。
夏天最热的时候,他当堂劝一个死囚犯,脱掉上衣,囚犯毫不犹豫地脱了,而且觉得这样很凉快,很方便。可是当他再次劝囚犯把内裤也脱掉时,囚犯却死也不肯了,连称不方便。
一个罪大恶极的死囚也不肯当众把内裤脱掉,这就证明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存在修恶之心的,说明孟子说的对,羞恶之心也是人先天的美好本性之一。
是非之心也一样,什么事情对,什么事情错,每个人心里都有笔账,越小的孩子这笔账越明白,大人可能糊涂是因为受社会影响。比如上课迟到,你让小孩子上课迟到,他迟到一分钟都不行。但成年人觉得晚点儿就晚点吧,老师可能还来晚呢。是非之心逐渐泯灭了,被功利之心压制了。小孩的是非判断非常准,他的内心没有被功利之心蒙蔽,就像西方的故事“皇帝的新衣”。
所以我们要通过修养来恢复我们的赤子之心,抛弃功利心,把是非心留下,活的才真实无伪,在儒家看来,修养不是增加外在的束缚,而是恢复我们的善良本心,这就是明明德,使你内在的光明本性,焕发出光明。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明明德,致良知,有本之学,
譬如镜子昏了,磨光擦亮一般,切己体察,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我们的学习之本,就是我们自己!不假外求,这是何等的简易洒脱。
吾性自足,学会向自己学习吧。
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