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就说了三纲八目,内容比较多,先说第一纲——明明德!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明明德”的前一个“明”是动词。朱熹说:“明之也”。擦亮、使之复归明亮的意思。“明德”,那德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朱熹说,明德,是人生的灵性,是“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所有的道理你都知道,所有的事你都会处理。
“明德”发于孟子的四端论!朱熹说: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朱熹教导学生要时刻擦亮自己。这里的“因其所发”的“发”大有讲究,发,就是其发端处,就是孟子的四端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一个人在怎么不济,也总有那么一点,把它不断的扩充放大,就能获得仁的全体。不管到什么程度,都不要自暴自弃,说自己做不到,有四端而说自己做不到的,那就是自甘堕落为贼了!
明明德也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孟子提出“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你生下来本来就知道的;良能是生来就会,不用学本来就会的。所以不管是致良知还是明明德,就是要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如张居正所说,如铜镜昏了,打磨成最初明亮的样子,这才是我们学习之本。
擦亮是我们的行动,是我们学习之本,明德是我们的良知。明德、良知具体是什么?讲一个阳明先生审盗贼审到只剩一个裤衩的故事。
王阳明审案时盗匪王和尚横得要命,扬言:用刑也不怕,要杀要刚随你便。当时正当六月,天气很热,王阳明说: “天这么热,你也不要激动,看你满头大汗,把衣服脱了吧。
王和尚把王阳明根本不放在眼里,脱就脱,有啥了不起啊?脱了。
“天这么热,那把里面的汗衫也脱了吧。”脱就脱,王和尚又把里面的汗衫脱了。
“那把裤子也脱了吧。”脱就脱,王和尚把裤子也脱了,就留一底裤。
王阳明说: “既然你有本事,来,把底裤也脱了。”王和尚立刻说: “大人,这就不必了。 ”
王阳明一笑说, “你虽然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盗匪,但也有羞耻之心啊。有羞耻之心,说明你内心也有良知啊。”这个盗匪后来就被王阳明给感化了。
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盗匪心中都有良知,阳明先生因此坚信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教育个体的时候, “致良知”是指每个人发现这个良知;面对社会群体的时候,“致良知”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良知致人。用良知去关照你所有的百姓、子民。这又是另外一种“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