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段时间逛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如何治愈神经性贪食症?”这个问题虽然仅有273个关注者,却有高达近10万的浏览量。
某度的“暴食症吧”累计发帖量也近115万。其中有个自称得了“暴食症”的楼主,ta的帖子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主诉如下:
“我一个人可以吃两份大份鸡公煲,加各种腐竹、娃娃菜、菠菜、鱼豆腐、粉皮、鹌鹑蛋、桂花肠,还要加超大杯可乐。一般的麻辣香锅1个人每次要吃50多块钱+几个榴莲酥+30块的麻辣烫才能饱。”(这位同学,你到底有几个胃?)
听着就很可怕对不对?一顿所食超过正常人一整天的饭量。
那么问题来了,暴食症跟神经性贪食症一样吗?听起来好像都是吃很多啊。
答案是: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同属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暴食症。)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BED),表现为频繁、反复发作暴食(暴食为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并伴有负面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但没有随后的“清除发作”(purging episodes)。
所谓的“清除发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排出体外。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以下简称贪食症),除暴食症的上述表现外,还通常存在“清除发作”。不仅会服用泻药、间断自我催吐,还会通过禁食、严酷的体育锻炼达到目的。催吐的人会称自己为“兔子”(也许是取谐音之意)。
简单来说:
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清除发作。
他们对自己的体重非常不满意,却无法控制想要进食的欲望,于是觉得吃完再吐不会对身体有影响。但实际上,在贪食症患者中,肥胖率正在逐渐上升,也就是说,就算把吃的东西都吐出来,仍然避免不了发胖。
贰
一、如何判断自己是吃货,还是得了贪食症呢?
吃货热爱美食,并享受吃美食的过程,吃完之后是满满的满足感,而贪食症则不同。
贪食症的人,会意识到这种大量快速的进食模式是不正常的.
但是,他们通常不能靠意志停止进食,不可控制地寻求暴饮暴食带来的心理效应,是一种类似强迫症的情绪反应。明知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且暴食之后会出现抑郁情绪和自责的想法,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用,连嘴都管不住。
长期反复节食,尤其对那些具有心理易感因素的个体来说,是贪食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有证据表明,对于这些人而言,节食往往先于暴食发生。
也就是说,许多贪食症的病人,经常在暴食之间间断禁食,形成这样的循环:认为自己体重太大—节食/禁食—暴食—体重太大—节食/禁食…循环发生。
诊断神经性贪食症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可能:
对食物有不可抗拒的欲望;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
试图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常采用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使用某种药物,比如食物抑制剂、甲状腺素或者利尿剂等。
对肥胖有病态的恐惧,此前多有神经性厌食的既往史。
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据统计,发生贪食症的女性数量是男性的9倍之多。性别之间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暂时还没有定论,目前有几种观点如下:
原因之一可能是社会对苗条形体的偏好。一说起女神的形象,就是白、富、美。不过凌驾于这三个词之上,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瘦”,所谓的“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还有人说“好女不过百”?
从网上一些很火的减肥贴也能略知一二,许多从小身体就”横向”发展的男孩女孩们,更能感受到来自周围人或恶意或忽视的目光。
很多人下定决心减肥的动力,有一部分也源于这些恶意。而减肥成功“逆袭”之后,颜值也蹭蹭蹭往上涨,并且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了许多”。
不可否认,这些例子确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当一个人将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体型时,ta看到这样的帖子,只会坚定自己也许不那么正确的想法:你看,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呢,只要我能跟ta一样瘦下来,我的人生一定也能开挂。
当然追求理想身材的心理压力只是一方面,其它的原因包括高特质焦虑(high trait anxiety)、与发展有关的冲突(conflicts relating to development)等。
除了上述心理社会因素之外,科学家们还对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然而并没有得出统一的定论。一部分人认为,贪食症的发生跟脑白质引起皮层体积减少有关,另一群人则认为,跟脑白质有毛关系?明明应该分析脑灰质好不好?!
两派纷争不休,谁也不让谁,所以,生物学这方面的证据尚且不足。
三、 哪些症状指向贪食症?
A fixation on the number of calories consumed(消耗的卡路里数固定)
A fixation on and extreme consciousness of one's weight.(对体重有极端的意识,可以理解为严格控制体重)
Low self-esteem and/or self-harming(低自尊和/或自我伤害)
Suicidal tendencies(自杀倾向)
Low blood pressure(低血压)
An irregular menstrual cycle in women(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
Regular trips to the bathroom, especially soon after eating(常去洗手间,尤其是进食后不久)
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s and sleep disorders(抑郁症、焦虑症和睡眠障碍)
The use of laxatives and diet pills(使用泻药和减肥药)
Unhealthy/dry skin, hair, nails and lips(不健康/干燥的皮肤,头发,指甲以及嘴唇)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异的症状,英文叫做Russell's sign(calluses on knuckles and back of hands due to repeated trauma from incisors,即门牙反复创伤,指关节和手背上有老茧)。
是因为在催吐时,很多人会用手指刺激舌根或者咽部,引发呕吐反射(回想一下小时候生病,医生为了看清咽部是否有炎症,一手拿压舌板压舌头,一手拿手电筒的动作就会明白),混合着胃酸的食物经过口腔反流出来,长年累月下来,牙齿也会遭到腐蚀。
四、贪食症到底有多严重呢?
不夸张的说,严重到危及绳命的地步。
很多人会觉得,得了贪食症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多吃点东西嘛!能吃是福好不好?
2015年瑞士报道了一例贪食症病人,一位41岁的中年女性在暴食之后因剧烈急性腹痛就诊。CT检查发现了巨大的扩张胃,大小是24x12x36cm。
这几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本来在腹腔安安生生待着的胃被食物撑大,一直撑到了盆腔的水平并且压迫内脏。这时候腹腔的压力升高,会引起一种叫“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病,属于急重症,分分钟可以死给你看。
更可怕的是,贪食症是一只很少单独行动的怪兽。它常常与人格障碍、焦虑障碍等一同出没,是一种具有自杀倾向和自我伤害行为的精神疾病。
五、有没有治疗方法?
有,但是目前的效果尚不明确。
一为心理治疗,最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目的是改变对体型的过分关注,建立合理有计划的饮食行为。
二为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各种抗抑郁药。
然而有研究表明,贪食症跟遗传有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疾病难以根治的原因之一。
至于具体的治疗方案,最好还是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叁
其实国内对于贪食症的研究真的太少,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群体数量少(忘记的同学可以回去看一眼开头的数据),更不代表他们可以被忽视。
事实是,他们清醒地忍受着反复进食和催吐的折磨,甚至有过放弃生命的念头。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想法非常可笑,甚至觉得他们是懦弱而自私的,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还想通过自杀一了百了。
可,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这个社会对人的绑架实在是太多了,所谓的“大流”建立起一套评判标准,凡是不合此标准者,皆为异类。比如大众眼中的“美”,通常跟“瘦”“高”“白”挂钩。
不得不说,在建立起对自己真实的认知之前,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人在出生时,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没有概念。
随着慢慢长大,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多,有了对比,才会有结论。比如,你看那个谁谁谁(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习又好,还苗条,你再看看你,天天就知道吃吃吃。
有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自己的眼光,实际上严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仿佛脑袋抽离了身体,站在那些恶意的角度,高高在上地、冷酷无情地审视和批判自己。
我见过身边许多女生,明明身材比例非常好,看上去一点也不胖,体重完全在标准的正常范围,可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自己“太胖了,腿太粗,腰也不细,胳膊和脸上全是肉肉”。
难道非要骨瘦如骷髅,像五星红旗一样随风飘扬才算“合格”吗?
当然不是说减肥不好。如果脂肪太多的话,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容易得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等。
只是,比起厌恶“肥胖”的自己,觉得低人一等,或者没有自信与人交往,相反,努力敞开心扉,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温柔且宽容地对待自己,慢慢接纳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显得更加重要吧。
况且美,又岂是仅有一种标准呢?为什么要按自己的好恶去随意“judge”别人呢?
因为,无论是高是矮,或胖或瘦,亦黑亦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就算是最先进的克隆技术也无法复制的,活生生的生命啊。不是工厂里按照模子生产出来的零件,差异必须在允许范围内,否则就是不合格。你看,甜馨小盆友都无比傲娇自信地说,“我们白着呢~”
如果是真的胖,瘦下来固然好,不仅会觉得身体轻松很多,穿衣服也会更加好看。但是,也不要因此否认那个曾经的自己。因为无论怎样,你都至少,值得自己去爱。
毕竟,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呀。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1.wikipedia.org-Bulimia nervosa.
Frank GK. What causes eating disorders, and what do they cause? Biol Psychiatry 2015; 77(7): 602-3.
Kessler RC, Berglund PA, Chiu WT,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nge Eating Disorder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3; 73(9): 904-14.
Rosset N, Yuen B. Acute massive gastric dilatation with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bulimia nervosa.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15; 41(12): 2189-90.
5.Trace SE, Baker JH, Penas-Lledo E, Bulik CM. The genetics of eating disorders. Annu Rev Clin Psychol 2013; 9: 589-620.
Westmoreland P, Krantz MJ, Mehler PS. Medical Complications of 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129(1): 30-7.
刘萍, 戴春晓, 高静芳.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共病与自杀危险性的研究进展[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9, 42(1):56-58.
左衍涛. 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病理学研究现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5(2):123-126.
欢迎来我的科普小屋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