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对于韩信坎坷一生遭遇,史学家多会谴责吕雉、萧何和刘邦善弄权谋之术,对功臣猜忌残忍,大多很同情韩信。包括司马迁本人也非常同情韩信,太史公自序云“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拨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司马迁盛赞韩信之功,实则表达无限惋惜。近来,我重读史记·淮阴侯列传,认为韩信取死之道在于他对人性看的不够通透,不懂权谋政治。
1、落魄时,他受尽了屈辱
韩信贫穷落魄。史书记载“始为布衣,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这里吏不是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而是乡官推荐的临时工。这份工作并不能填饱肚皮,他常常蹭饭吃,人们都非常讨厌他(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韩信祈食漂母。他在亭长家蹭饭,亭长妻子终于看不下,故意把饭点提前,饥饿的韩信不得已去钓鱼来充饥,漂母见他可怜,赠饭十日。
韩信胯下之辱。很多人耳熟能详,不作解释。
韩信不被重用。韩信先投靠项梁,没人会注意他。项梁失败后,他投靠项羽,给项羽出主意,项羽根本没拿他当回事。韩信又投靠了刘邦,也不被待见,甚至犯事要被杀头,行刑前喊了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这句话引起了监斩官夏侯婴的关注,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2、辉煌时,他一发不可收拾
自萧何月下追韩信,推荐给刘邦后,掌握兵权的韩信一发不可收拾,势如破竹地破魏王、破代王、破赵王、收燕王,平定山西、河北,破齐、败楚,被封为齐王,突出地表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
3. 韩信错误一:对人性看的不够通透,错过了拥兵自重大好机会
项羽大将龙且兵败阵亡,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天下三股力量:刘邦、项羽和韩信。韩信帮刘邦,则汉胜;帮项羽,则楚胜。这时,最佳的策略是拥兵自重,坐山观虎斗。博弈论的发现者,诺贝尔经济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Nash Jr)在数学中已经严格证明了这是自然界的伟大真理,拥兵自重使得总体局势达到纳什均衡,它是最优解。可惜韩信不懂,包括后来三国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国家战略,诸葛亮就很明白,他深谙博弈论之道。
项羽派说客武涉其实讲的很有道理“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也。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武涉的话通俗讲”你别以为你跟刘邦关系好,你就不会被他弄死,他为啥现在不弄死你,是因为项羽还活着,你还有利用价值“。武涉的话,后来被无情地验证了,萧何和吕后合谋弄死韩信时,史书记载刘邦反应”且喜且怜之“。可见韩信对人性认识是多么苍白,在政治上是多么幼稚。如果他阅读过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他一定会改变注意。如果他知道后世的朱元璋发动”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几万功臣被杀的干干净净,他一定会改变注意。范蠡就比韩信看的透,他帮助越王勾践称霸后,就果断急流勇退,隐姓埋名。韩信同时代的张良就很懂政治,他及时隐退,保全了性命。
韩信麾下谋臣就苦劝过,分析过形势:“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该谋士分析很到位,其实韩信是没有退路的,归顺项羽,项羽必然不信任他;归顺刘邦,刘邦肯定睡不着觉。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刘邦必定会想方设法弄死韩信,根本不讲感情,利益至上,屁股决定脑袋。
4. 韩信错误二:恃才傲物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居常鞅鞅,羞于绛、灌等列“,韩信看不起周勃、灌婴,这都是刘邦手下能征惯战的名将,周勃更是名将,其子周亚夫也是非常能打的。还有”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迎送“,韩信讥笑道”我怎么能跟你是一个档次的“,樊哙何许人也,虽然有勇无谋,却是刘邦的心腹,樊哙跟吕后还有亲戚关系,可以说樊哙在刘、吕二人话语权是非常大的。韩信还直言不讳藐视过刘邦的指挥才能。
凡此种种,都是政治,包括当今职场中的大忌,处处树敌,得罪的都是领导身边的红人,他们能对你韩信有好话吗?
5. 韩信错误三:做不到急流勇退
韩信格局太小,做不到急流勇退。如果他能借鉴范蠡、张良,能名垂青史,又得善终,闲暇之余再总结一下军事斗争经验,传与后人,估计又是一部跟《孙子兵法》相媲美的巨著。可能是韩信出身寒微,太惧怕贫穷,史书评价他又不善经商,限制了他的格局。
总结:从韩信经历上,我们能得到很多宝贵的启发。不论你是从事那个行业,只要你上面有领导,而你又特别能干,显得你比领导能耐大,风头盖过领导,那你就非常危险了,如不小心谨慎,就有可能重蹈韩信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