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许许多多的儒家思想的文人,他们都一样想要“修齐治平”,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这些人都是怎么在官场上实现抱负呢?
首先“君君臣臣”是分不开的,儒家知识分子肯定是臣,君就是老大,最后都是他说的算,臣就是给君建议,想办法让君理解民的情况,并做出改善。
春秋时期,中国的君臣关系也建立了有一定时间了,君臣之间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天下诸侯都想在周的衰落的时候占领天下,而就在这个时候,强大但在边缘的齐国开始向鲁国进攻,相比起来鲁国要比齐国弱了不少,换句话说,鲁国在这次战争中可能就会灭亡,国家存亡之际,一名名叫曹刿的人想要请见鲁国国君,在面对别人不理解有国君等掌权者处理这件事他一介草夫为什么要去上柬,他说,他认为掌权者不一定有远见,于是他就面见国君。
在他面见国君后他先问国君:“你要凭借什么去打仗?”“凭借我衣食等物品都不会独自享受,会去分人,人民支持我。”“不普遍的小恩惠人民才不会支持你呢。”“我祭祀时从不会虚夸,神明一定会帮助我的。”“这只是小信用,神明不会信服的。”“面对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时,虽然不能明查,但一定会诚实对待。”“你尽了自己内分工作,可以与齐国拼一拼,战争开始前请让我也跟从你。”
开战后,鲁国国君因为自知打不过齐国,心急如焚,没有没多想直接就要与之一战,但是曹刿却冷静的说不要击鼓,在等到齐国三鼓之后才说,现在可以进行总攻了,彼竭我盈,故克之,在齐国逃跑时鲁君又听曹刿的,没有立马发起追击,最后这场长勺之战记入史册,这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刿也体现了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态度,哪怕自己只是一介草夫,也有愿意为国捐躯,身上有着很大儒家的影子。但你们认为鲁国为什么会取胜呢?是曹刿的善战?曹刿的机智?还是曹刿的细心?不,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鲁君信任他、接受他的建议啊。因为不管如何,只有鲁君才是最重要的施行者,这一切还是要双向奔赴,如果没有人才那么鲁君就需要独自面对问题。
再比如,到了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邹忌的人,他长的光鲜靓丽,有一天他问他的妻子他和一个更美的徐公相比到底谁美,他的妻子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你呢。然后他又问他的妾,他和徐公到底谁美,他的妾也说徐公哪里能和你相比呢,当天他的客人来他家,他问他的客人他和徐公谁美,他的客人说徐公没有你美,但当他真正见到徐公的时候,发现自己和徐公真的差的很远,于是他得到了三个结果,他的妻子说他美是因为偏爱他,他的妾说他美是因为害怕他,他的客人说他美是因为客人有求与他。为此他又进行类比,以小见大,对君王说,宫中侍奉你的女子没有不偏爱你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你的,全国没有不求与你的,所以君王你是被蒙蔽的。他的君王对此也做出了三个赏赐:如果人们能够当面给国军建议那么会受上赏;如果人们能够上书给国君建议,那么会受中赏;如果在人群多的地方给国君建议被国君听到,那么会受下赏。结果这就发生了三个改变,这条命令刚下去的时候,群臣进谏,门口就像市集一样热闹,几个月过去之后,不断断断续续的有人上谏,等过了几年之后,虽然有人想要提出建议,但是都已经没有什么可提的,根本挑不出半点毛病,这使得好多国家倒齐国来朝见,这在政治上已经战胜了其他国家。从这件事情也不难看出,国家想要发生质的改变,臣的良好建议和君主的“开张圣听 ”但是在这里邹忌相比曹刿更像儒家,他善于思考,勇于上柬,就是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日常——想办法在官场上给予国君更多建议,想办法成为能力最大的官,完成自己的“修齐治平”。
一个国家中君和臣缺一不可,比如一国家中一个君主想要变好,但是他不实行仁政,不关乎人民大臣的意见,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就比如接下来的秦国,秦二世实行暴政,只靠自己 不去依靠大臣,结果自己制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民们不认同他这一个王,在因为因雨失期面临秦国暴政,马上就要被砍头的陈胜吴广,为了活下去,点联合起来 一同被压迫的人民,给予了秦国非常沉重的一击 ,这是缺臣的时候。
说君臣不能分离,只有臣在出力没有君也是有问题的。时间往后推到了三国,蜀国的国君刘禅,并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但是他有一名著名的大臣诸葛亮,诸葛亮为了蜀国的大事,汉朝的复兴和自己忧国忧民 、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但是大家都知道刘禅泥扶不上墙。诸葛亮甚至为这事呕心沥血写出了 出师表 ,先是说当时蜀国面临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又提出了三点建议 :广开言路、 严明受罚 、亲贤远佞,还在文章的最后追忆了三段回忆 表达了自己是因为受到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临危受难才来帮助刘禅的,并且阐明了自己、大臣和刘禅的责任,可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最后病死在了五丈原,国家并没有因为他对刘禅的超高的建议而繁荣,反而是直接毁灭,成为三国中最早被灭掉的国家 。
以上两次事件都表达了古代儒家知识分子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只要看自己,如果自己就是一匹千里马,但是君主不是伯乐那也没有办法,虽然君、臣他们都想让国家变得强大、富有,但是他们的方法可能就有所不同,就会产生分歧,君君臣臣,都有自己的打算,但有共同的结果,我父母总想让我学习好,我也想让我的学习好,但我父母可能就只会看到学习,而我有可能更多的去玩,如果我们不能双向奔赴,中间便会产生矛盾 ,我的父母会因为我不去学习而生气,我会因为父母不让我去玩而叛逆,这是因然结果 ,但如果我的父母再让我学习的时候 也让我进行一定的娱乐,我把自己的娱乐时间稍微减少一点 去用来学习,那么我和我父母的目的是不是都达到了呢?有时我们会在一个团体中成为“君” ,有时我们会在一个团队中成为“臣”,但不论是谁,与别人的目的一样,但做出来的方案、步骤就不一定一样,每个人都也有一定自己的打算,商议是社会中缺一不可,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要不的嘴不止可以用来吃饭,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