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教研之春培训活动,深刻明白了唯有深耕教研,方能迈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早上是初中七年级课文《井岗翠竹》同课异构,分别是某市区初中语文教研员黄老师和培训高中语文教师谭老师执教。结合专家点评深刻了解了两节课各有亮点和特色,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评课专家首先总结黄老师的课堂亮点与改进建议:
一、紧扣单元目标,聚焦托物言志,整个教学设计严格围绕托物言志手法展开,然后通过竹之行、竹之用、竹之魂的这样的一种递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符合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革命文化来渗透井冈山精神,强化了思政教育。
二、运用评价量表展现课堂表现性评价,包涵自评、生评、师评,体现教学评一体化课堂。
三、跨学科融合:如板书设计是语文内容与美术(简笔画竹子)相结合。
不足之处:首先是赏析语言时老师提供了一个赏析模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牵引性太强,迁移性不足,学生主体性不足,课堂牵引感过强,所有的活动都由教师设计好,预设好路径,学生按照步骤被动执行,缺乏自主探究空间。如语句品读的环节,直接提供分析模板,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另外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老师设计为“约读、悦读和越读”这样的表述是否规范?这种表述是不是叫生造词?对于我们初一的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会不会有误导?其次是文本解读不够深刻,思维层次正确,但缺乏高阶挑战,整个课都是停留在梳理、赏析、感悟,没有批判性思维,没有创造性应用。第三,整节课互动形式单一,合作学习深度不够。第四,革命精神理解抽象,与生活连接不足。对井冈山精神的探讨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未能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第五,虽有朗读各种,但是朗读指导不足,学生并没有在本节课中提高朗读能力,从开头的齐读到最后的个别读,学生一如既往的读不好,没有进阶,老师也没有对朗读的问题进行矫正或者引导,学生也并没有能够通过朗读提高对文本的鉴赏感悟力。学生读不出来,就一句一句教给他读,老师不能字正腔圆,普通话不好,没有关系,这是白话地区的地域特色,但情感在哪里?老师没有感染学生,学生没有感染自己为读而读,读这个环节本来大有可为,可以让学生热血沸腾。最后是评价量表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等级区分。比如说朗读准确,流利,富有感情,要细化到语音、情感、节奏的具体维度。赏析的明晰手法和关键词也没有明确如何衡量分析的深度和准确度,星级评价就是要一个五角星来表示,那不同的等级,五星和三星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所以评价量表虽然有,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就为了有个表,还有个表,那这个表是怎么用的?倒过来是怎么指导学生的?没有具体呈现。
改进建议:少一点教师牵引,多一点学生探索;少一点固定答案,多一点开放思辨;少一点抽象精神,多一点现实连接;增强学生自主性,改用问题链驱动,如如果是你,会用什么事物来象征新时代精神,提供开放式任务,又如为翠竹设计一张精神名片,用AI配图自己创作文字。
高中谭老师的课亮点与特色:
一、运用地区本土特色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通过“家乡宝藏推介官”手册的编写任务,将读写训练升华为文化传承行动,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技术融合创新,提升课堂活力,利用AI生成图片,仿写片段等技术手段,将抽象文字具象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与质的关联,同时通过视频资源坭兴陶的制作来丰富课堂内容,体现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效应用。
三、结构化写作指导方法清晰,提供外观到精神的写作框架,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路径。通过仿写任务,强化方法迁移,结合物与之关联的规律总结,逻辑性强并便于学生操作。
第四、德育渗透自然文化认同,突出将井冈山精神与地域文化如荔枝等结合,引导学生感悟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的共同性,实现革命传统与当代价值的时空对话。
不足之处:第一,脱离文本,教材任务完成度不足,教学设计过度追求创新活动,侧重托物言志的写作迁移,忽视井冈翠竹的核心内容就是语言特色、革命精神内涵的深入解读,教材规定推敲重要词句,领悟作品内涵的目标未能充分达成活动设计。仿写虽然有趣,但未能紧扣文本核心内容,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浮于表面。第二,脱离初一学生的学情任务,难度过高。七年级的小朋友抽象思维较弱,但是高中老师设计的这节课,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的关联逻辑分析这种抽象概念,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消化。仿写任务,四字词语,这些环节都远远超过初一学生语言积累和思维深度,所以就变成形式,学生是事先预设完成任务,不是真的能够自主达成的。第三,历史背景铺垫不足,初一学生对历史学习非常的少,对井冈山革命历史认知模糊,教学中就放一点图片,朗读一点片段,学生还是不能够真正了解的,所以在历史背景知识这个部分是有欠缺的。第四,小组合作的时效性不足,宝藏的讨论,也是流于表面,因为学生初一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本土宝藏。没有参与到小组讨论。
改进建议:一定要朗读,批注,讨论,深入分析词句,手法,情感,让学生直接触摸文字的温度。第二,要补充革命历史背景,要有一些短视频,一些图片资料去介绍井冈山斗争史,帮助学生建立红军精神的认知桥梁。第二个改进建议分层设计,降低难度,简化仿写任务,设计差异化任务,比如说基础任务,找出文中特点,进阶任务分析等。第三,强化学情,课前要充分做好预习,弥补学生地域文化认知的不足。
老师和专家们都很厉害。唯有深耕教研,方能迈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