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晨雨多少解了武汉的夏天暑热,我们约着今天游省博。
参观提示
1、博物馆的建筑特点(布局、外观、色彩、材质)
2、四大镇馆之宝(规划参观线路)
3、阅读展厅展品文字
4、仔细观察每件重要(感兴趣)展品并至少提一个问题
参观前杨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预习题,在入馆前,在雨中,杨老师让孩子们观察博物馆的外观、方位、建筑的风格等。在观察和回答中孩子们对博物馆有了初步的了解。
进入一楼大厅后孩子们首先找到了博物馆的布局:楼层分布图。研究一番后决定从:曾候乙墓展厅开始参观。
进入展厅前杨老师提了几个要求:不大声喧哗、注意安全、每一个参观的物品前提一个问题。
进入展厅,先由Coco给我们朗读了:曾侯乙墓展厅的介绍。这是翰翰提出一个问题:介绍里说国王姓姬,为什么不叫姬国?而是曾国?姜老师解释道:唐朝的皇帝是不是姓唐啊?翰翰说不是。思索一下,他就明白了。这时博物馆的一位解说自愿者说:这样回答不对,不要误导孩子。虽然自愿者是好心,显然她还是传统思想,喜欢把书上的文字背给学生,不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而我们认为:知识本身并没有多大用处,现在社会需要孩子对信息进行整合后,提问和分析,得到自己的答案。
这些展品代表了公元2000多年前人们的手工艺水平和艺术审美的高度。令人惊叹!让人折服!而且还要编钟这样的大型乐器,可见古人对音乐艺术的要求非常之高!反观现代人,每天拿着手机,各种感官功能和创造力严重退化。
到了编钟这里孩子们的问题更多了:1、这个乐器用什么演奏?几人演奏?如何演奏?2、哪是高音?哪是低音?3、为什么是一个L型?4、为什么这么大,不做小一些?
磬的琴键是像猪肉一样形状的大小不一的玉石做成。
coco问为什么玉片不做成规则的长方形呢?
几个小朋友和杨老师一起蹲在地上研究为什么盔甲不要铁做?不用漆木做?而是用皮革做?孩子们一边假设,有一边找理由反驳:铁太重,漆木容易破裂,皮革能保护身体,易于缝制。这样分析问题,以后孩子们在选材料时就会分析材料的特点,取最适合的了。
睿睿为我们读郧县人展厅的前言,其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个新词:多人种时期进化论。这是一个与:单一时期进化论,相对立的一个词。单一进化论认为:人是由非洲古猿这一支进化而来。多元进化论认为:地球上多个地区,多个人种在同时进化。郧县人的发现为多元进化论提供了证据。
这个小女孩别看年龄个子小,介绍博物馆的展品时可是一个好手,她流畅的背诵了关于郧县人头骨的介绍,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非常感谢她。
coco和翰翰在非常认真的看大象、麋鹿的头骨化石。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展柜里不打灯?
接着我们参观了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演变史:大石头的旧石器时代--打磨石器后的新石器时代---石器与木头结合。
我们每一个展品都仔细的观察、提问、讨论、猜测、探索可能的答案,花去很多时间,只详细看了两个展厅,就到了午饭的时间了。孩子们说下次还要来,本馆有四大镇馆之宝,还有一个没有去看呢?小朋友读到这里:你能一口说出四大镇馆之宝的名字吗?
聪明的你,一定能答对!
下次再见!
本次参观特别表扬Coco想办法,积极沟通,为我们节省参观时间:曾侯乙馆中,孩子们和老师上洗手间,回来时入口处排着十米的长队。Coco主动到出口处与工作人员沟通:“叔叔好,我们已经在曾侯乙馆参观了2个小时,刚才出来上洗手间,能不能让我们从出口进去,把最后一点参观完,谢谢!”他的理由充分,语言礼貌,工作人员无法拒绝。Coco从不自信到主动表达,说理严谨,进步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