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志峰
各位同道下午好!我叫胡志峰,今年44岁。今天是我们老刘说心学广东读书会线下实体正式举办的重要日子,也是全国第一家。这是刘老师一直以来的心愿,对于我们与诸位同道能作为首批参加实践者的意义非常重大,我与向阳、梁雄、刘文军三位同道也希望努力达成刘老师的嘱托,把第一届读书会举办成功。
我个人今天的分享主题是“如何修好心学”首先先讲一下学习阳明心学的几点误区:
1、读书太多的弊端
我本人不是喜欢读书的人,但是一生中也读过许多人物传记,励志类,文学类也包括成功学之类的书籍,总是想从里面找到一个成功秘籍之类的东西,其实首先这个心态就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带着一个功利目的的学习态度。比如市面上充斥着许多的心灵鸡汤之类的讲权谋的讲驭人管理员工的如何在公司里生存的艺术左右逢源之类的林林总总,可以说把我们搞得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下手选择,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读书的初心是什么再做选择就有个方向了,我个人一开始不知道为何而学为何而读书就十分迷茫,在遇到过一次人生的挫折之后才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的意义,那时也不知道该学什么看什么书可以解答我的人生困惑,在一次逛书城看见了朋友推荐的知行合一王阳明就买回去看,其实那本书也是阳明先生的生平传记,诸如此类的传记还买了好几本但看完之后知道了先生是个牛人之外好像对我的人生也没有什么改变,后面又买了白话文版传习录和王文成公全集的书看得也是一头雾水,直到接触刘老师通俗讲解传习录的音频之后,并通过老师推荐的邓艾民注释《传习录》原文版后才开始真正踏上学习阳明心学的道路,并从此明白了读书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灵魂的独立自由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没有国学基础的,从小到大都浸泡在西方的教学思考方式,所以看见古文是一个头两个大,翻两页真不想看下去,就会去选择白话解读的各位大师的作品,而那些大师很多都是没有读过几篇传习录原文而且又是一知半解,为了赚钱就拿自己片面的猜测为别人解读经典,注意我这里用的猜测不是注解,是因为他们大都是伪大师骗钱断人慧命的,与此同时我也十分感激帮我科普带入心学门的那些作者。而选对的书来学习阳明心学则非常重要,我反正就是刘老师推荐什么书我就看什么书,如果不是为了与人聊天有谈资那么一定要专精,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如果学了发现什么也改变不了那最好是马上丢弃算了,不要在上面浪费宝贵的生命时间,传习录如果没有搞通透最好不要去看其他注解阳明心学的书,因为没有分辨能力的我们会被带进坑里面,只要传习录这本书真正弄明白了,儒家的其他四书五经基本上都可以贯通了,千万不能反过来学习,不然虽然你是读过好多书了好像也能引经据典一下,但是心中没有贯通的前提下等于白读,顶多是储存了文字记忆,越来变成迷糊了。打个比方如吃下很多东西却没有消化掉变成脂肪屯积在身体各个地方那早晚都会引起各种疾病出来。相信很多在座的同道也有的读过老庄禅宗西方哲学类的书籍,但是能否在心上真正领悟印证每个人都是有答案的,既然我们今天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学习阳明心学,那么我们就应该专心致志在《传习录》这本心学经典上下功夫,这个是入门容易,要达到很高境界却很难的学问,值得我们读一辈子的书。我这里有个孔夫子学习的故事可以借鉴一下:
孔子学琴
作者: 司马迁 (汉代)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由此圣人学习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困知勉行之人有何借口不应该更加努力吗?
2、如何为“入静功夫”“事上磨”的实修
我们除了读圣贤经典之外还要配合实修功夫,如此圣人之学才能完备才是一以贯之的真学问真功夫。第一个是看见群里许多同道不断询问入静功夫的方式比较多的疑问,比如该站桩坐桩还是躺着,是盘腿还是双腿并拢或者是正襟危坐等;又或者问心体如何算是触摸在什么位置等。首先儒家对入静的要求并不严格,不规定固定姿势或者入静的方法,不同于宗教的打坐冥想入定这一类,太过于注意形式或者是环境会有意必的问题,或者更严重的落入枯寂当中去了。而儒家的入静功夫要求非常简单就是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够触摸到心体感知气机流行的真相就够了,相当于练武功站马步的基本功,但是如果把这个当作实修全部就是误入歧途了,容易走向空虚枯寂的方向去了,关于如何入静咱们学习群里有位子晴同道对这个研究比较深入,会经常现身指导大家,我就不用多说什么了。当然这个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刚刚开始而矣,接下来按前面的学习次第步骤,我们在入静实修初级功夫中找到心体并逐渐熟悉后必须应用到外面世界的人情事变当中去,这个时候犹如大家在游泳池中练习半天游泳的姿势和技巧就该去大江大河中去历练我们真正技术的时候了,这个也是儒家入世治世当中所需要践行的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亲民正是阳明先生提到的“事上磨”三个字,如果只有明明德,不做亲民,便似佛家。“事上磨”的功夫具体的体现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有很多群里的同道刚刚入群的时候既没有认真学习传习录也未做过入静功夫,通过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就认为不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道理搞明白了再去做或者是对某件事物总结经验教训云云,甚至还有站在上帝的高度对现实社会某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大家去分析人家的良知,对于此类居委会大妈的闲人们很是无语,自己的人生乱七八糟却有整天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我们真正做“事上磨”功夫磨的是我们心体的那一端,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面对外部世界人情事变中,能否保持良知在线,不被外物牵引导致情绪失控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来,而是始终能够平和面对并做出妥当的反应,这个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功夫实下手处,如此致良知才能有个抓手,而通过每次应对事物都能致良知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达到孟子的不动心及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所以致良知是一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便没有其他的事物了。而阳明先生在个人的作止语默当中提供了事上磨具体应用方法,借此与各位同道共勉:
《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龛(kan刊)然能收敛得;忿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大勇者不能。》
3、学术好不等于学问好,博采众家之长的误区
经常会发现有些刚入群的同道在里面会提到儒释道什么什么的,凡是说阳明先生的心学或者是指摘《传习录》偏向佛道思想的,我只有一个定义,此人不是没有读懂传习录就是根本没有读完此书,对先生的学说只是一个盲人摸象而矣。阳明心学的经典《传习录》可以说是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学问,既没有佛道出世避世的消极也没有后儒的训诂考据追求功利或者是去事事物物上追求天理那样的支离破碎。我们既然是来学习阳明心学那就先弄清楚为什么来学,是来证明佛道的更好还是想表达自己学富五车让人仰望祟拜,如此那么就偏离了初心对自己没有好处,因为历史上很多大家包括后儒说起道理什么都知道也明白,但一遇到人生大难之处便立刻倾倒了,“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才发现以前侃侃而谈的那些大道理全是一纸荒唐言。阳明先生提到过做学问不要学韩、柳、李、杜这类文人,而应该学习伊尹伯夷周公之类的修齐治平的圣贤,当然这些人物都有比较大的功业并不一定是我们困勉之人能达到高度,不过至少我们可以见贤思齐以诸位作榜样,再不济过好自己的人生是没有问题的。博采众家之长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这个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你必须要对儒家或者某一家学问彻底达到开宗立派的宗师水平了,并且又是对此学问领悟已经是到达了顶峰的境界才有资格去讲集众家之长,你如果一门未通只有那些只言片语来装饰自己结果只有自欺欺人落成个笑话。
最后借南怀瑾先生一句话做总结“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