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则母敬,母敬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败三代。”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说的是父亲是家庭情绪价值的基石,他的言行举止决定了家庭的走向。
一个家庭想要蒸蒸日上,父亲必须有担当,爱护妻子、儿女和家庭。只有这样,母亲才会内心平静、情绪稳定。这样的母亲才会带出有安全感的孩子,让他们幸福成长。这样,和谐美好的家庭自然会万事顺遂。
也就是说,父亲的爱和责任感能够稳定母亲的情绪,使子女得以安定成长,进而维系家庭的和谐与繁荣。
在世界的教育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前苏联教师、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父亲们说:“你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真心喜爱自己的妻子。”
我个人认为,这些说法都是以前妇女还没能顶半边天时的说法。那时,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在外谋生挣钱,女人负责在家带好孩子,管理好家里一切事务。“母亲”从经济角度来看,是依附于父亲的。而经济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基石,所以父亲是否能专一地爱母亲,是否在经济上给足母亲足够的安全感,很重要。
如果是,那么母亲会敬爱自己的丈夫,其心态会平和而幸福。如果不是,那么母亲会辛苦地想法设法补贴家用。在太辛苦的状态下,人的情绪容易不好和不稳定,这对孩子当然是有影响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大部分母亲内外兼顾,既要像以前的“全职太太”那样照顾孩子,料理家里大小事务,又要走出家门去工作,她不再依附于自己的丈夫。这样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如果父亲能够专一地爱母亲,并能够足够强大地支撑整个家,那么,这个母亲会感觉自己是非常幸福的吗?家里的孩子是不是就会有安全感呢?
第二种情况:父亲爱母亲,但父亲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起这个家,那么母亲的工作所得就要拿出来同时支撑这个家。那家里的孩子是不是就会有安全感呢?
第三种情况:父亲爱母亲,但父亲完全无法为这个家提供经济支撑,那么,母亲就会很辛苦地养家。那家里的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呢?
第四种情况:父亲不爱,或者不能专一地爱母亲,那么,母亲就不仅辛苦,还很痛苦地工作和生活。那家里的孩子是否会有安全感呢?
我们知道,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中的第一关系,男女两人在现在的社会能够结为夫妻,那么,在婚前对彼此是认同的,也是能够互相尊重的。
而夫妻孕育出来的孩子,只要父亲、母亲能够保持互敬互爱互谅互助的状态,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都会有安全感。而家庭的主导地位,父亲和母亲是平等的。
结婚的初衷,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庭。如果大家都能牢记初心,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或困难,都会走在正常的情感道路上,互谅互助,互爱互敬,一家人和和美美过日子。孩子当然就会有安全感。
如果父亲母亲中的某一方做出的事情让对方无法再保持尊敬的状态,或者无法保持“心甘情愿”的状态,那么父亲和母亲的平等关系将会被打破平衡,后果就是这个家对谁都不会再有安全感。
所以,父亲母亲之间能够保持“互敬”的状态,或者能让对方保持“心甘情愿的状态”,才是孩子能有家庭安全感的关键。也就是说,只有父亲母亲都道德高尚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在这里,我想插入一个关于“婆媳关系”的问题,说明家庭是否有安全感,关键在于父亲的,但除了解决“婆媳关系”的问题,在其他的事情上,男女双方的主导力量基本上都是半斤八两的平等关系。
在“婆媳关系”的问题上,父亲一定要意识到:夫妻关系是家庭所有关系中的第一位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这个亲子关系,包括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关系,也包括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只有首先确定了这一点,父亲的立场才可能是不偏不倚,令人信服的。
婆婆是父亲的娘,母亲是父亲的妻,娘和妻都是父亲最亲近的人,也是两个都爱他的女人。那么当婆媳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父亲一定要明确:在他的家中,是他和他的妻子在当家作主,而不是他自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所以,婆婆应该尊重自己的儿媳妇。只有心中明确了这一点的父亲,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母亲——他的妻子。
而如果事情发生在爷爷奶奶的家中,那么当家作主的人就是爷爷奶奶,而不是父亲和母亲。这个时候,儿媳妇要尊重婆婆。
只有明确这样的边界,婆媳矛盾才能有良好的调解方法。而这个时候,是父亲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婆媳矛盾,在其他的事情上,父亲母亲都基本上是起着半斤八两的作用。
目前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如果有不同的见解的亲,欢迎一起来碰撞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