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校招的尾巴,来到了北京工作,这是第二次来北京,相对于第一次的不知所措,明显多了一分从容。 从坐地铁到租房、再到入职、自我介绍等等,今天已经正式开始看公司的技术文档了。 感觉还是挺忙的,节奏挺快的,但是自己都能很好的适应了。 记得上一次刚来北京的时候,晚上总是会emo,晚上总是给老妈打电话,于是一直到现在都养成了给老妈打电话的习惯。这次来的两天,倒是觉得自然的,来了在光环学长家里面住了一晚,又去万昌家里面住了一晚,今天晚上终于要回到我自己的屋子里面了。 北京有很多好朋友,吴军老师说:“人都怕孤单”,所幸有好多朋友......
度小满挺好的,公司的规章制度都很完善,每个环节都很标准,入职发了工牌和一系列办公用品,Mac M2电脑、鼠标垫、笔记本、笔、插排、卫生纸、湿巾等等,校招生还发了一个小米的行李箱。 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数字化系统做支持。 由于在学校的时候,也做过这种内部系统,所以知道这里面的含金量和投入的心血。
公司挺大的,带上地下室总共有8层楼,每一层也是超级大,可以坐好多的人,感觉一层的面积,应该有大数据产业园一层的两三倍。 工位很宽敞,是学校的1.5倍,完全用不完。 同事也挺好的,我们组大概有7、8个人(我到现在还没对人名和人脸对应上😅,后续抓紧时间),都是研究生或者比我大好几岁,我又成了最小的成员。 没有一个女生🤔,不过也正常,程序员大多都是这样。
我对二面面试官(简称 H哥)印象挺深的,当时凭借我的直觉,我就知道,H哥绝对是一个leader,来到公司之后,没想到H哥就坐在我的左边,事后和同事相处的过程中,才知道H哥是部门的技术leader,是我的导师的导师,相当于是部门的技术一把手。 刚来公司,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紧张,见到任何一个组内同事都叫哥🤗,看到H同事,由于还没有很正面的接触,所以有点害怕,没敢打招呼,有两次都是直接低着头赶紧走过去了,其实我是想打个招呼的😅。 整体来说,还是不禁张的,遇到不懂的就自己先思考,思考不出来就大胆去问,这两天的进度还是挺顺利的。 部门的项目算是公司最核心的,主要用的语言也是golang,也是希望自己能快快熟悉环境,开始写代码。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怎么说呢? 由于前两天住的地方和公司之间的交通并不是很顺畅,再加上需要带一个行李箱,我就直接叫了一个出租车,大概有8公里,40块钱,地铁出勤要1个小时,出租车由于早高峰也要40分钟,其实两者时间差不多,差的是我不再需要关注交通信号灯,不在需要关注路标、出站口等等,我买到的是司机的注意力和随叫随到的服务,我在心里面不禁思考,什么时候才能在北京实现通勤自由呢🥰? 我从来不担心租不到合适的房子,因为我知道,在市场的价格指导下,只要我能拿出来钱,就一定能租到自己想要的房子,同时我也知道,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也一定能用最合适的价钱租到这个房子。
当学习了经济学之后,我开始能预测一些事情,同时也更加坦然了,当买不起一个好东西的时候,我总是会思考其稀缺性,我喜欢告诉自己,这些好东西太少了,不是给我准备的,目前的受众不是我,而我需要做的只是好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