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对时间的感知更为真切,若是因年轻时的无知造成今天的疲于应付的现状,时间怎么按排都是顾此失彼,局促狼狈。若想从一地鸡毛的不堪当中挣脱,时间有限,不应该成为一个借口,目标无法实现,事实上应该是你的刚需不在这。打个比喻:你会因为忙而不吃饭吗?我相信你肯定有过因忙而不吃饭的经历,但那只是偶尔。你试试看连续几天不吃饭,已经不是饿的两眼睧花这么简单了,甚至威胁到生命了(据说一个人不吃不喝,只能捱7天)。你看,吃饭是刚需,不吃饭是会死人的。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我就要确信无疑,12分的笃信——这是我的刚需,不这样做,不达成目标,我是会死的。从这个角度看,别人的风凉话,嘲笑,不理解,甚至是打击,只能算个屁。关乎我的生死之间,我还得分点儿神对于你的态度表示关注,这怎么可能?对于外界的干扰源其实可以做到自动免疫的,这来自于对自己目标深度理解和笃信,既然实现目标是可以预期的,既然实现目标是必然的,既然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已被调用,那还有焦虑,愤慲,犹豫,退缩,害怕的立足空间?如果确实还是有这些个负面情绪,那也不用太泄气,证明自己的思考还有欠缺,继续学习,继续思考就好了,思考清楚了,行动便利落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寻求別人的建议,这大概率源自于对目标的理解欠缺和自信的程度不够强大。这两点都来源于思考结果,而思考结果来自于自身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学习有方法有途径,有优质、大量、高效的输入,自然就有优质、大量、高效的输出。那么如果没有优质、大量、高效的输出,或干脆是乱七八糟,证明学习方法、途径也是乱七八糟的,在起始阶段也无防,如果长时间这样就该重新审查自己的方法途径了。
过度寻求别人的建议,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追求百分之一百的完美计划,笑来老师提到过这种完美是不存在的,应该让概率概念成为自己思考的底层代码。在达成目标的
这一过程遇到的问题是动态的,接收到反馈是动态,当事人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尽相同,因人而异,所以结果千差万别。更为重要的是你要承担这个结果,而你口中的‘别人’不会帮你承担结果,他人也不能这么干,也没有这个义务。
对目标的欲望也要足够强烈,强烈到吸引住你所有的能量,这样才有足够的推动力让自己摆脱沉重的生活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