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把亚洲佛教中“超自然”因素全部去掉,没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神通这些内容,只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论。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的基本信息,其次选择了“苦即是不满足”和“色即是空”两个核心观点展开。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是一位知名的美国作家和记者,生于1957年。他是《时间》杂志的前高级编辑,也是一名演说家和评论员。赖特以其对心理学、进化学和宗教问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尤其是他的作品《非零和》和《道德动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赖特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善于将复杂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他经常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使他的作品更加引人入胜。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演化,探讨了宗教信仰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为读者带来了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新视角。除了著作,赖特还积极参与公共演讲和讨论,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分享他的见解。他的作品和观点对许多人产生了启发和影响,使得他成为当代思想家中备受尊敬的一员。
二、苦即是不满足
苦,在佛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据考证,巴利语中的dukkha,可以被翻译成“不满足”,也许佛陀的意思是我们的“苦”其实就是“不满足”。书中结合进化心理学和生物进化,指出人活着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基因。具体而言,为了传播基因,我们就要做各种事情,吃饭、生孩子、竞争、获得声望等等。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个人来说,这个局面非常可悲。人的一生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进化给人类基因设定的内在逻辑便是不满足,即进化的最高目的,是繁衍,是传播自己的基因,是让自己的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胜出。基于此,自然选择给人类的心理安插了三个设定:第一、是关于快乐的想象。只要在竞争中获胜,只要为自己或者下一代赢得了优势,我们就会特别快乐。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基因需要我们一直去竞争,一直赢得优势。而不能是赢了一次,就躺平了。第三、大脑会不停地告诉我们,专注于前面第一点,忽略第二点。简单来说,大脑在用快乐当诱饵,促使你去努力,让自己在繁衍中胜出。怎么促使你努力?得让你始终处在一种不满足的状态里。这个不满足,赖特认为,就是佛学里说的苦。
三、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指的是:我们主观赋予事物的感受、意义和内涵,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完美赋予事物的内涵,是主观上创造的色。我们的快乐与烦恼,其实都是大脑释放的信号,它们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赖特认为,这就是佛学所说的空。
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能对外部的环境做出一个“好坏”判断。如果做这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利,便感到快乐,下次就还会这么做。如果做这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害,便感到痛苦难受,下次就不这么做了。而这些编码,是可能出错的,作者列举了两种常见的错误编码:第一种错误是环境变了编码没变。比如我们看到甜的、高脂肪的食物会特别想吃,这个情绪在过去食物匮乏的时代可以让我们摄入更多的营养,对身体有利。可是现代社会食物非常丰富,再吃那么高脂高糖的食物只会损害身体。第二种错误叫作“假阳性”。比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行走,他听见草丛里有声音,虽然这个声音有99%的可能性是风吹的,但是也有1%的可能性是草丛中有一只老虎。为了不忽略小概率事件,往往选择先跑为上。这个对风吹草动害怕的情绪在原始社会很管用,但是在今天就会导致我们的各种焦虑。比如说,原始社会大家都是熟人,你给人的印象非常重要,被人看不起的滋味很难受。但今天我们更多的是面对陌生人,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你是什么人,可是我们仍然特别关注自己给别人的印象。
如此说来,我们的种种情绪中错觉实在太多了。我们以为能得到快乐,其实快乐非常短暂。我们对糖很有感情,但是糖吃多了对我们有害。我们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其实都是瞎担心。所以佛说,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进化设定我们的快乐必须是短暂的,因此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而这就是人生的“苦”。同时,进化设定我们的各种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所以烦恼可能是“空”的。
作者指出,假如能够觉察、接纳,并且用一种不去赋予内涵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无色”的境界。从这个角度看,佛学的本质到底是一门关于自由的学问。它能够让你自由地去选择,我们要观察什么东西,我们要获得怎样的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将怎样构成你的人生。
四、结语
当我们仰望星空,回首初衷,才发现我们过度放大了烦恼和焦虑,焦虑是我们要着手解决问题的信号,它常伴我们一生,不断提醒你要有所行动。不然人生又有何种趣味,平淡如柴米油盐姜醋茶的蹉跎,也会萌发生活寡淡无味的烦恼吧。我们也许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生活中的焦虑就像洋葱,剥离了一层又会出现下一层。只有剥离下来,才能做成美味,我们才能对自己的人生更负责,更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