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洪水过后,村口的那一片凹地留存了一大块水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面越来越低,不知不觉间,冬季悄然来临。
那一年,我上小学四年级(约公元后1994年)。因为学校在别的村,又没有食堂,因此中午需要回家吃饭。
那一天,我们同村的仨一起回家,路过了那片水域。“去水边看看“,一个小伙伴(A)不想走寻常路,提出了这个想法。今天阳光不错,虽然有点寒风,但感觉暖暖的,又没有作业的压力,心情不错。
“那就去看看”,另一个伙伴(B)立马回应。用今天的话说,这绝对是回应之星。
都三比二了,我还说啥。绕个道而已,反正也是顺路。
“水里好像有鱼,还挺大。” A眼光独到。
“是唉,大草包”,B也看到了。(注:草包就是草鱼)
“哪里哪里”,后知后觉的我没来得及看清,鱼就已经游走了。
这鱼脾气,还不等我,哼。
“下午放了学来一起来抓,赶紧回家吃饭去”,大家达成了一致。
中间无话,半小时后,我们再次结伴走在上学的路上。
“再去那里看看鱼还在不在?”,A一直牵挂着。
“不会跑的,这就是个小水塘,走吧,上学要迟到了。”我和B没有理会。
有些人还就是坚持己见,执着梦想,A自己去了。“不好,我的鞋子”,A探索入迷,身子不由自主的前倾,一只脚收不住了。
“你们先走吧,我没法上学了,回去换双鞋。”
我和B只好先走一步。
哒哒哒,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两节课过去了,A还是没有来上课。换个鞋子就这么慢吗?还是家里没有备用鞋子了?我心里嘀咕着,下午放了学还怎么一起抓鱼?
“A同学怎么没来上课?”终于,第三节课时班主任还是忍不住了。
“他换鞋子去了,路上掉水里了。”我说
“老师,他下午抓鱼去了”,B说。
“啥,不上课去抓鱼?。B的回答让老师淬不及防,课堂上大家也笑成一片。
“这是什么样的学生啊“,教我们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喃喃自语。
下午放了学,我和B一起回家。怎么回事,眼前一片狼藉,很明显,水域被人洗劫一空了,我们的鱼啊。
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A回家换鞋时,他爸带他来抓鱼了,来了个捷足先登。这么好的“大机会”他们怎么会错过呢,何况还是免费的“大机会”?
很明显,我和B“抓了个寂寞”,而A呢?
他抓住机会,还有贵人相助,A是“赢家”,对此你怎么看,我的老铁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