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诗云: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没错,这说的是小孩钓鱼的场景。这样的经历,我也有。你想想,常年生活在黄河边上,能对鱼没有感情吗?在物质匮乏的80-90年代,看到鱼意味着什么,何况还是新鲜的活鱼?也就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啊。
那几天阴雨绵绵,呆在家里不想出门但又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

“去钓鱼吧”,两个玩伴来到我家邀约。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需要“一呼百应”,需要志同道合。
“走,先去挖蚯蚓”。
我拿上用竹竿做的钓鱼竿和他们一起出发了。
一路上无话,我们很快来到了河边。斜风细雨,真是有点冷啊,对,先找个地方躲起来,建立基地。哥几个找了个天然的半壁土坡躲在下面,头上那顶“土蘑菇帽”起了大作用。把鱼竿插在泥里,狠狠地踩上几脚固定,然后躲在洞里,哈哈,“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剩下的就是等了,傻等。是啊,几个毛孩子那懂得什么打窝呢?
“怎么还不上钩啊”,一个同伴说。
“是啊,我的没有。”另一个伙伴附和到。
“我的也没有”,我也“不甘示弱”,生怕被落下。

“拿起杆子看看吧,说不定鱼食儿被吃了,鱼钩被发现了。”大点的伙伴似乎有点经验。
还真是,钩子上空了,换鱼食再来。
大家接着聊天,谁的鱼钩会上鱼呢?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唉,动了,鱼要拖着杆子走了。”
“还真是,出动。”
顾不上斜风细雨,我们几个飞奔而出。我抓住杆子,大家一起用力。经过一番拉扯,最终鱼投降了。
胜利了,是一条鲶鱼,感觉黄河鲶鱼挺大,目测四两。

大家抚摸着它,好滑啊。
“赶紧拿回家吧,别让跑了,咱们啥工具都没拿”。是啊,大家光想着钓鱼了,就图个乐呵,没想到真能钓到,所以谁都没带桶,这真是应了那句“钓胜于鱼”。
回家喽,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去。
看着鲶鱼在盆里游来游去,想象着我钓鱼的喜讯传遍小村,有人会说四两,也有人会说半斤,更有甚者可能说是一斤…
问题来了,这条鲶鱼最后是怎么被吃掉的呢?红烧还是炖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