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巴恩斯的这本集子,我从《与约翰·厄普代克上床》开始喜欢,到了小说集的第二部分,《画师》已让我爱不释手,而《和谐》和《脉搏》则让我喜欢得恨不能当众吼上几句否则难以平息遇到好小说的兴奋。幸亏有微信朋友圈。
《与约翰·厄普代克上床》这篇短篇的主题,与本文的标题稍有距离,更因为它有意思得值得我们单独讲一讲,我们且从《画师》开始感谢朱利安·巴恩斯的智慧。
沃兹华斯是很早年间的哑巴画师,靠骑着马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村给人画像生活。这一次,沃兹华斯的雇主是海关税务员塔特尔先生。因着职业习惯,塔特尔先生会对12美金的酬劳锱铢必较,沃兹华斯心里比看得见世界的人更明白,很正常,上帝夺走了沃兹华斯的嗓子就会给予他更敏锐的视觉和感觉,只在塔特尔先生家工作了5天,塔特尔先生家谁是他可以爱的人谁是只需要他手里两把刷子的人,沃兹华斯已经了然于胸,所以,他会用手艺安慰为塔特尔先生打理花园的小男孩,“他把它(为小男孩画的速写)从本子上撕下,递给男孩。孩子抬头看着他,脸上写满了惊讶和感激。紧接着,男孩把速写放在桌子上,拿起沃兹华斯的手亲吻着”。全都是那个瞬间沃兹华斯与男孩之间一来一去的动作描写,可是,位卑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在一撕、一递、一放、一吻中尽显无遗。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这里就是《画师》这篇短篇小说的高潮了,不,不!朱利安·巴恩斯的《画师》,最终还是要让本分、诚实的沃兹华斯与算计、刁蛮的塔特尔先生交锋的。由于作者在了《画师》中的两强相遇之前特意安排了沃兹华斯与小男孩之间的温暖场景,等到经由沃兹华斯的讨要塔特尔才给哑巴画师6美元和两根蜡烛。虽说不出话来,可是沃兹华斯完全可与抗议塔特尔先生用两根蜡烛抵充他另一半酬金啊?因为,蜡烛是用来漏液对塔特尔先生的肖像作最后的润色的。可是,朱利安·巴恩斯让沃兹华斯用塔特尔家里最后的夜晚替小男孩补画了一幅被塔特尔先生撕毁的速写又替厨娘和小女仆花了速写,然后,点燃自己的蜡烛替塔特尔先生修改完他的肖像后绝尘而去。唯一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走时让蜡烛一直燃烧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画师沃兹华斯这个人物能成为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主角的理由。朱利安·巴恩斯的聪明在文学界是出了名的,读过《画师》,我以为朱利安·巴恩斯的最聪明之处在于,他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智慧一点儿也不着急,以致,他的小说读着真叫人熨帖。
不是吗?就冲突而言,《和谐》要比《画师》激烈得多:盲女玛利亚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了,那一年是178*年。M医生用磁疗法在2016年的读者看来更像是心理疏导的方式几乎要治好了玛利亚的眼疾,谁也意料不到的局面让玛利亚的父母歇斯底里地要中断玛利亚的治疗:突然能看得见钢琴上的琴键了,玛利亚反而顾虑多到弹出来的琴音大不如盲眼时,家里可是靠着她的巡演挣钱呢,何况,如若玛利亚复明了,皇家给予天才少女每年两百金币的津贴会不会取消?178*年,大概没有人甚至睿智、沉静如M先生都不懂得心理学这劳什子,可是,朱利安·巴恩斯却在《和谐》中插入这样的判断“他断定自己最初的推测得到了证实:玛利亚的失明必定是对她双亲(或其中之一)歇斯底里行为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反应。一个敏感而有艺术天赋的孩子,面对这种情感冲击,也许会本能地与世界隔绝,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很现代的心理学诊断书,可是,我们读《和谐》到此处,却一点儿不觉得朱利安·巴恩斯用今天的望远镜看古时的月亮有什么不妥,为什么?因为,他用自己的智慧一点一点地砌实了这座叫《和谐》的房子,它就那么结实又漂亮地“矗立”在《脉搏》中,不有人不信服。
《脉搏》是朱利安·巴恩斯7本作品集中的一本,也是《脉搏》中一篇关于夫妻相处之道的小说的篇名。这样内容的小说,怎么叫了“脉搏”?用父母温文尔雅的婚姻状态与儿子无法安定的婚姻互相映衬,就算这样,整篇小说没有激烈冲突,娓娓道来中却将父母能一辈子守候的真谛和盘托出,那便是将婚姻经营得如同脉搏。其实,在《脉搏》未及读完的时候我已经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因为有了《画师》和《和谐》打底,朱利安·巴恩斯那不疾不徐的智慧,我多少能把到一点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