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怎么书写全靠后来的规划、设计、执行。
有人说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他们的父母,早教就是父母自己的必修课。
真实的世界和残酷的人生告诉我,为人父母,一定要搞懂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要接受;什么是自己能够改变的,要行动;且还需要时刻祷告上帝赐予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区别。
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启蒙,更是如此。有些天生气质、智商无法扭转,而方面却可以因为后天父母和环境引导孩子可以改变。
孩子的全脑启蒙引导,大J的比喻简直太影响,孩子的左右脑就像两栋联排别墅,左脑是严谨的老学究,右脑是自由的艺术家。
上脑是未开发的毛坯房,下脑是与生俱来的已经装修好的房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协调左右脑,更引导帮助孩子向上脑发育攀爬和装修。
这个可爱又复杂的大脑到底有什么秘密?
课后思考作业
一、自己的大脑户型是怎么样的?
以一个学习后的思考角度,结合自己30多年的成长经历判断我正是一个缺乏逻辑能力、情商培养、执行力培养的人,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没有全面开发大脑潜能的案例。
由于对自己全脑启蒙知识缺乏,所以积极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刷新自己的认知,除了先天无法改变的自己身体的硬件设施方面,后天我是可以再次被启发通往大龄女青年的全脑再发展重塑之旅。
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接受自己本就是一个极度偏右脑比较情绪化、特别感性的人,所以曾经犯下太多无可挽回的错误。自己的上脑发育的也不完全,从思维、计划、同理心、自我管理方面还有非常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跳出本我的束缚清楚的剥开自己的外表看内在,以第三者的客观角度先了解自己,才能够克服自己的狭隘和偏见,自我的好感和偏爱,迈向理性观察者。
这也正是更好的为自己引导教育女儿做好准备。
二、我孩子的大脑户型是怎么样的?
孩子29个月,正处于人生好奇探索期,却又因为她的左脑和上脑的发育还未完全,特别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一言不合就大哭,一点不顺就焦躁。如果很顺心愉快的时候特别贴心、特别乖巧。
针对孩子的情况,我的最优策略是什么?
1、做个理性的观察者,尽可能从因到果,全局观察孩子的情绪触发点,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克服自己的情绪问题,根据她年龄阶段的大脑发育特点投其所好,尽可能帮助她安全感的建立,鼓励她发展自己的兴趣,比如我女儿非常喜欢语言表达交流、讲故事、唱歌、跳舞、绘画等偏右脑的艺术类活动。
人生的每个阶段,上帝都赋予其特殊的意义,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学习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少些强求、放弃苛责,以更加包容的心来多理解和体谅这个阶段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和大脑活动,启发她成长为一个快乐的小女孩。
生养父母恩,我们这一代无法改变曾经拥有的幼年、童年故事,但我们很幸运在这多元交互信息时代,我们可以掌握许多父辈们都望尘莫及的帮助和引导孩子心理和大脑发展的知识。
借力学习,让自己的认知升级,让自己的眼界变得更宽广。教育,不仅仅在于成绩和结果,更在于这个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育儿育己,本来就藏在每一天的生活里。
希望女儿拥有什么样的参照物,就看父母活成什么样的榜样或负能量?
从我出发,只有先改变自己,才有机会因为自己的认知升级,给女儿一个更棒的起跑线。
三、听完大J的第一课,哪一点改变自己之前的早教观点?
早教≠早教班
最好的早教在家庭,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
这打开了我纠结要不要上早教班的心,父母的状态就是孩子学习的参照物。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需要先成长为向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的人。
不是注意结果,而是那个努力的过程。
比如我的舅母,一位医学教授,每日坐诊老病救人、医学院课堂讲学,每个晚上还坚持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输出科研分析报告,而且还是英文写作。她的两个儿子也被每个晚上母亲努力的背影所感染和影响,成长为他们各自领域非常优秀的学者和研究员。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的非常非常有限,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然后影响孩子。
从2015年开始关注大J小D,清楚记得为那第一篇大J的早产儿故事而痛彻流泪,深感命运无常与母亲的坚强。
这两年多的时间见证大J的优秀和蜕变,更加勇敢、更加漂亮、更加卓越,在若干个妈妈分享公众号中脱颖而出成长为最暖心分享干货的宝妈,更是所有妈妈学习的榜样。
面对命运的无常,我们常常会选择放弃,但因为看到大J的坚持而看到小D成长的奇迹。
父母的信念和行动,就是最好的早教启蒙,更是最棒的家庭教育。
教育本身就是互相影响的过程,回想那些年对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他们自己的故事本身就是我的学习榜样。
越学习,越珍惜,越能够体会生命的神奇和行动的奇迹。
感谢大J的坚持学习和分享,更感恩在与女儿共同成长的过程里找到『装修孩子大脑的标准化手册』——接受孩子无法改变的先天情况,尽可能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可塑方面,投其所好,让孩子学会和自己的左右脑和谐相处,努力勇敢向自己的上脑攀越,实现孩子与父母共同的成长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