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傲慢,就是对自己的学问和财富等,生起一种满足之感,并在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即便我们现在有智慧、福德,这些也并非一成不变,实在不应以此而轻视他人。有些人的言行举止,尽管看起来不太如法,但实际上,他内在的功德,说不定如海一样广大。
感悟:很多人都会有傲慢心,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有较其他人有较强优势的时候,譬如家境、学历、资历、能力等,但是殊不知无论你的优势在哪,总有比你还好还强的人,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同时,你也很难从一个人的外在形式中去分辨他人的能量级别,另外,这些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不要轻视他人,不要心存傲慢,众生平等。
2、痛苦和快乐都是无常,年轻的时候,要怀有一颗谦虚朴实的心,对无常有着充分的准备,别以为万法会恒常不变。
感悟: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都要做好“一切都是无常的,万法没有恒定不变的”准备,顺境的时候不沾沾自喜,不洋洋得意,逆境的时候,不自暴自弃,不破罐破摔,用平静克制的心境去面对,走好自己眼前的每一步,才是重要的。
3、爱耍小聪明的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他们情不自禁只关心眼前的蝇头小利,从没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很多事适得其反。而具有大智慧、大能力的人,眼光就比较深远,一切都是为了长远打算,这样的人,他的今生来世必将成熟无止无尽的安乐。
感悟: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贪小便宜,他们自以为很精明得利了,但从长远来看,往往会落得一个不好的下场,因为大家不是傻子,什么便宜都让他占了,大家肯定能看得出来,由此可以了解此人的品性,后续无论是交往还是业务合作,都会避免与该类人碰头,那么这些占小便宜的人,是不是因小失大呢。相反,那些处处为人着想,拥有利他精神的人,无论是人际往来,还是事业运营上都更容易遇到友善的人,遇到贵人,反而会迎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我们应时常安住一处,将身体安住于房屋中,心安住于身体里。人数之多寡,并非造成散乱的根本原因,如果心容易为外境牵染,即便你独居深山,也会产生如是之过患。
感悟:我们要安住自己的心,让心定下来,不胡思乱想,避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只要心能定,那么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人云亦云,如若心不安,那么到哪都是白搭,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依旧会觉得不淡定,很躁动。
5、口业是最容易造的,所以智者从不随便多言。他们常以圣者的教言,观察自己说话的时机、环境、轻重,然后才说有必要的话语。
感悟:因为说话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最省力了,再加上人情绪一上来就容易飙脏话,所以口业确实是最容易造的。知道这一点后,我们就要谨慎一点,三思而后言,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地点该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需要再三斟酌后想清楚再说,只说那些非说不可的话。但是话又说回来,能做到这样的程度是不容易的,还是需要慢慢修炼,我们只要怀有敬畏之心,比以前的自己更克制,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一件极好的事。
6、大家一定要把握住眼前的时光,不要肆意挥霍宝贵的人生。尤其当妙欲勾住了我们的心时,应通过各种方法了知其本性,不要让自己再成为它任意摆布的奴隶了。
感悟:要珍惜人生,珍惜时光,不能肆意纵欲,欲望是个深渊,是无法满足的,你越满足,它越增长,要看透欲望的本质,虽然欲望能带来暂时的快乐,但随之带来的负作用和痛苦将远远超过前者,故,要调伏自己的内心,戒掉各种贪欲。
7、信心和正见是我们最究竟的朋友,除此之外,像财产、地位、名声等,并不是永久可靠的依赖。
感悟:财产、地位、名声,均为外物、外境,均非恒常不变的,而是无常的,有信心,我们可以有勇气有毅力往前走下去,有正见,我们可以不偏离正道,光明磊落地走在大道上,两者皆具,方能成就幸福圆满。
8、再小的善业,也可换来无量安乐。
感悟:古语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相同的意思,都告诉我们微小善行的价值,要学会积小善,积善成德;相反,不能做坏事,即使很小的坏事也要避免,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内心的安乐才是最重要的,而做善事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心的能量。
9、有些人只注重身、语方面是否清净,只关心外在威仪是否得体,却忽略了内在的起心动念。这就如同一个人只会洗脸洗澡,却从来不懂得清洗灵魂一样。
感悟:我们每天出门都要好好梳洗打扮一番才行,说了话之后也会复盘是否有所过失,但是真正重要的内心,起心动念就极少去关注。我们只知道有时候会讨厌某些人某些行为,然后会把注意力聚焦于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现象,但很少主动思考这种讨厌情绪的背后是因为生起了什么样的念头。是因为生起了傲慢心,所以觉得人家必须对自己很有礼貌?还是生起了贪心,欲望无止境?而这种思考是很有裨益的,通过这种练习,可以更好地照见自己的内心,从而知道问题的根源,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言一行中去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
10、这两位震古铄今的大德,一位以贫穷僧人的形象度众,一位则以富裕僧人的面目饶益有情,但不管如何示现,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境界,一心只为了利益众生。
感悟:所以不要太过于纠结外在的形象、环境,修行不在于你是苦修还是富修,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自己的内心,看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否是为了利益他人。如果是为了一己私欲,即使衣衫褴褛地,也不会增加其修行的德行,相反如果一心利民的,即使衣着华丽,也并非为享乐,不会减少其修行的德行。故,我们不能着相了,要在心上下功夫,这点让我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圣贤大德间的智慧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