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一六四】明则诚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译文]
信中说:“程颢先生说‘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明得尽’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浑化’呢?”
良知本来就自然光明。天质差些的人,思想里的渣滓多,障碍昏蔽也厚,良知不容易呈现出光明。天质好的人,思想里渣滓原本就少,没有太多的障碍和遮蔽,只要稍微下一点致知的功夫,他们的良知就晶莹剔透,那原本的少许渣滓就像滚汤上飘落的浮雪,怎么能构成障碍遮蔽呢?这本来不是太难理解,你之所以对此有疑惑,想必是因为不明白“明”字的意思,其间也有你求速的心思影响。也是你稍微有些心急。以前和你曾经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并不是像后世儒生所解释的那般浅薄。
释疑:
人人良知本具,诚明自得,质地圆融,毫无亏欠,如何论以嗤妍丑美?所以美与不美者,是因渣滓其中,而较之于多少厚薄之论也。
所谓浑化,意为融而化之,渐次澄清,意即“正其不正以归其正”,而非清除、除去之意。渐次澄清,以至于“明的尽”,便见其本质之美。
先生说原静稍有“欲速”之心,是指工夫自然,水到渠成,而非刻意其中,这在前两节已有明示;关于一“明”字未明,应该是说“明则诚矣”,工夫须从心上做,即致良知,而非后儒“格物穷理”之论矣。
“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讲的是一个自然的状态,质美之人,良知光明后,自然渣滓消融。而不是说有一种明的功夫,可以消融渣滓。明,就是诚,一片赤诚,诚心诚意,至诚无息,问自己诚不诚就好了。
要良知光明,下功夫之处还是在省察克治和存心养性上。不能着急,不要想着找捷径,扎实用功便是捷径,办法功法就只是一个“诚”字而已。
道理很简单,欲速则不达。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良知本来自明,不动的本体本来是没有问题的。气质不美的人,渣滓多,障蔽厚,这个障,有时候是所知障,越是知道得多越是在心中横隔着。这个蔽是遮蔽,有时候被欲望遮蔽,有时候被语言遮蔽,反正就是甲板太厚,不易开明。这个开就是启,明就是脱离蒙昧的状态,从黑暗走向光明。
“明则诚”矣,这是《中庸》里的话,智慧的觉悟能带来德性上的圆成,这个诚是德行和智慧具足的,通过明可以达到诚,你一觉悟了就诚了,其实这是一了百当的,你要回到良知的本体上来,你要明而诚了什么都解决了,不像程朱说的那样刻板,一点一点地,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并非是这样的。
批注:
①明则诚。《中庸》第二十一章云:“自明诚,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明则诚矣。”
②浑化。语见《二程遗书》卷十一(页十一下)明道语。原文“查”作“渣”。《近思录》卷二《为学篇》第四十三条录此语用“查”。而“查滓”“渣滓”通用。语本程颢所说:“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二程集,遗书》卷十一)
③谓。施本、俞本均作“谓之”。
④不。施本、俞本作“欠”。
⑤明则诚。《中庸》第二十一章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明则诚矣。”
⑥后儒。指朱子等。
⑦参见《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而光昧。孔子告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孟轲氏谓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夫己克而诚,固无待乎其外也。世儒既叛孔、孟之说,昧于《大学》格致之训,而徒务博乎其外,以求益乎其内,皆入污以求清,积垢以求明者也,弗可得已。”(《全书》卷七)
净心斋笔录
202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