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亨福)
演员张译的走红和大火,有点出乎意料,但是又在意料之中。
从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到今年国庆档主演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关于张译“神演技”、“眼睛会演戏”、“张译该红了”的论调就频频成为热议话题。
很多赞美文章将这个小眼睛的男人比喻为“大器晚成”的璞玉,终于经过时光的雕刻和岁月的洗礼,而成为一颗耀眼的钻石。
在种种夸赞和溢美之词的“吹捧”下,张译却依然对自己作为一个演员有着清晰而警醒的定位。张译说,在别人对自己的众多评价中,他最喜欢贾樟柯导演的那句:“张译,能行的。”
在物欲横流和诱惑颇多的娱乐圈,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在众多的热议和溢美之词背后,对于张译来说,有一个词依然和他有着紧密的联系,那就是“大器晚成”。而和张译一样大器晚成的演员们依然成为影视圈无法忽视的真实甚至残酷的存在。
都说成名要乘早,可是有时候,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过早的成名其实是在消耗他们的厚重感和隐藏于内心和眼神中的爆发力。
如周迅一样天生灵气的演员以及越老气场越强大如巩俐这样的演员并不多见,影视圈当然也有很多少年成名,甚至是童星即出道的明星,而相比他们的幸运和天时地利,如张译一样中年成名的“大器晚成”的演员才真正值得赞赏,他们在年轻时也曾拥有过天时地利,可是偏偏又因为种种原因缺少人和,于是就一再地成为“龙套”。
回顾张译的人生经历,从16岁开始就和一个字非常有缘——“背”。
不爱学习的张译,高中期间,向往的专业却是“播音员”。
高二报名参加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 专业课的考试。最终,专业课全国第一,但因为没有文化课的成绩,张译只能与“广院”擦肩而过。
高三再次报考“北广”,而且志愿表上只填了这一所学校。可是,那一年北京广播学院只在东北招收两名学生,他因没得到特殊加分,最终成绩从并列第二成了第三,再次落榜。
18岁的张译,拒绝复读,从居委会大妈手中接过了“待业青年证”。
不甘心就这样待业,得知哈尔滨话剧团招学员,爸爸将他送到了招生办,可是,招生老师看到张译的第一眼觉得这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果断拒绝。
还是在张爸爸的软磨硬泡和求爷爷告奶奶之后,借钱自费将张译塞进了话剧团的大门。
半年的碌碌无为,张译打算就这样混下去,可是因为一次观看演出被吸引,便决定从“播音员”的梦想里走出来,开始认真考虑做一个演员。
于是,张译的人生从此似乎要走出“背运”了。
然而,天不遂人员。
努力看剧本,认真看书的张译,一边投入话剧的舞台琢磨剧本,一边早出晚归地积累演技和生活历练,但是,哪怕后来他去了北京做起了“北漂”,却依然因为他其貌不扬的长相而逃不出一个“背”字。
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体检不合格,连主考官的面都没见上;
参加中央戏剧学院复试,结果老师建议他去读中文系或导演系;
再去军区战友文工团,起初依然容不下他的肉身。
后来,终于在三个自费名额里招收了他。
于是,张译的演员之路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开始。
“丑男”张译从此离演员梦想近了一步,可是,生活依然没有放弃对他的摩擦。
文工团十年,论倒霉,“全才”张译排第一。
从学员班顺利毕业之后,作为老师口中“全班唯一一个不会演戏”的学生,张译的演绎之路从寂寂无名到跑龙套再到如今成名,整整用了又一个十年。
干过场记、写过剧本、跑组当龙套更是不计其数,但是最终都一一夭折。
直到2004年出演《农工》,张译已经28岁了。当时一位前辈劝他,“男演员啊,28岁要还出不来,那可就够呛了。”
似乎看不到未来的张译吓了一跳。
直到2006年,28岁的张译,给导演康红雷写了洋洋洒洒数千字“自荐信”出演了《士兵突击》中的班长史今。后来,大爆的《士兵突击》捧红的却是王宝强和陈思诚,张译只是被观众熟知。
但是后来媒体评论,这部《士兵突击》,给人们留下了无尽回忆。剧中的张译,也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泪水。在剧中情到深处的张译,已经无需演技。
连滚带爬地走了十年,张译终于如愿当上了演员。
怀着一份敬畏之心,出身部队的张译,不懂投机取巧,永远只是拼尽全力。
据说在拍《兵团岁月》时,为了力求真实他在零下三十几度的大雪天里洗澡,最后被人扛着回帐篷取暖;拍《生死线》,一开机便被通知内脏有问题,但他觉得没事,结果差点当场淹死在片场;拍《我的团长我的团》,张译扮“瘸”5个月,因为长时间用力不均,两小腿的直径发生了变化,他硬生生将自己好腿走成了“瘸腿”。
而到了让他迎来演绎事业高光且男主角的《鸡毛飞上天》,张弛有度且极富内涵的剧本,加上张译的精彩演绎,凭借陈江河一角,拿到了“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提名)”、“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男演员奖”,实现了真正的逆袭。
这一年,张译39岁。
而此时,更多的影评人提起张译时,都称赞他在影片《亲爱的》、《追凶者也》中的精湛演技,以配角的身份赋予角色以灵魂,每一个眼神都是戏,几乎盖过主角的光芒。
到了今年国庆大热的《我和我的祖国》及《攀登者》,张译俨然已经成了“无冕之王”。
他的不红,已经成为一种大红。
记得张译凭借《士兵突击》被观众熟悉时接受采访,主持人问他“对于过去各种倒霉的经历,你觉得是苦难吗?”
他说:“从前觉得是,现在想想,也挺好的。”
是啊,当曾经经历的苦难亦或是磨难,在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快扛不住的时候,扛过去之后,如今再看,其实根本不是事儿。
与其说大器晚成的张译开始凭借其貌不扬走上了事业的成功,倒不如说不抱怨,不纠结的张译,从千难万险中走出来,凭借始终勇敢与乐观的性格,从点背、倒霉、一无所有到一夜成名,其实是从来就没有什么大器晚成,没有谁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未火之前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这种历练更容易和助力一个演员在表演中赋予角色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他们的成功只是实力派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正如同样被称为“大器晚成”的实力派演员王劲松。凭借《琅琊榜》和《北平无战事》《破冰行动》中看起来似乎不起眼但是同样经典的角色走红之后,很多人翻出了他于2006年拍摄的《大明王朝1566》中饰演的太监杨金水的精彩片段,又再次证明一个好演员的成功看似是一种偶然,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
当时看《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谁也不会在意一个不起眼的太监角色啊,可是,只有等到演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色的演员多年后真正走红后,再回看过往的角色,任何一个都可以说是经典到无法复制。
《北平无战事》中保密局北平站长王蒲忱。深藏不露、阴沉内敛,游走于国民党内派系之间,小心地在派系间保持平衡、左右逢源。仅仅只是一个抽烟咳嗽的小动作就将角色的内心和张弛演绎得入木三分。
《琅琊榜》中性格耿直正义的言侯爷,正衣冠,踱步而上,一人就是千军万马。
再到《破冰行动》中表面和蔼,实则心狠伪善的“冰毒教父”林耀东,《麻雀》中的李莫群,腹黑大BOSS的气场和风度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而同样大器晚成的倪大红凭借《都挺好》走上老年翻红之路后,其过往参演的电视剧中的角色也再度被盖章奉为经典。
还有中年走红的吴刚,张鲁一,他们一直是一个演员的身份,可是年轻时一直饰演着配角和龙套,没有知名度,没有绝佳的颜值,年少成名似乎和他们绝缘。
但是他们依然不忘初心,凭借扎实的演技和精彩的角色最终在中年脱颖而出,不靠流量而成为真正的演技流量。
没有谁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未火之前的他们也曾是实力派,只是观众看到他们的成功有点晚而已!
而正是因为这份在逆境中的磨难,让一个演员真正体悟到了生活在真谛,也真正在尝尽世间的酸甜苦辣咸百味后,才能够在演绎角色的时候真正的融为一体,角色本身就是这个演员,这个演员也凭借自己的经历赋予角色灵魂,能够将一个本身单薄的角色演得丰满,将一个丰满的角色上升到新的高度。
有评论分析,演技派和流量明星的不同就在于,要让好演员持续地被看见,需要的是更多的好作品。好的角色塑造离不开好剧本的支撑;剧本好,演员才有足够的空间去塑造人物,他们的演技也才有用武之地。
同时,演技派的价值,也是靠作品来体现的。而他们的可见度,也是与一部作品的传播率密切相关。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一个真正的演员来说,40岁左右才是最好的年纪,也才是真正爆发的年纪。可是,纵观近几年国内影视剧市场的怪现象,这些本该最好年纪呈现最好状态和演技的中年演员,却基本处于无戏可拍,或者只能演一些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辈的陪衬角色,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所幸,这种倒挂的现象如今正在渐渐扭转,好演员的春天已经要来了。这是行业之幸,也是观众之幸!
张译们的走红再次证明:从来就没有大器晚成,只是成功之路需要走得比较平稳罢了!
迎难而上容易,但迎了这么多难还在往上爬的,在影视圈他们算是为数不多的真正演员。
而只管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大器晚成一样可以光芒四射,时间亏欠你的,总有一天会加倍奉还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