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复盘】关于“命运”主题回顾
1.一个月复盘:第一周自我实现的预言,第二周权威期待的力量,第三周打赢你内在的比赛,第四周读懂你的人生脚本。一共讲了四大主题和12篇主稿。
2.第一周:自我实现的预言。
①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叫自证预言,也被称为自我期待,也就是,小心你常常说的话,因为你一旦说了一句话,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的需求,你会爱上这句话,还会将事情朝这句话所表达的方向推动,最后这句话成为现实,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为什么要学习自我实现的预言呢?目的是:为了破掉一个命运的习惯性认知,我们很容易把命运看成外部力量左右的东西。
②这里提到的“自恋”,可以简化成两句话,我是对的,我比你强。
3.第二周:权威期待。
“权威期待”与第一周讲的“自我期待”,从逻辑上更进一步。本来你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力量决定的,那现在你可以看到命运是“自我”期待的结果,但是这个自我期待,真的是你的“自我”凭空生出来的吗?其实不是。这常常是你内化了“权威期待”,以后的结果,而最重要的权威就是你的父母和养育者。父母的内心深处对你发出的是消极期待还是积极期待会是两个非常不同的力量。大多数人,当你去回顾父母对我们说的最多的话,你就会发现大多数记忆最深处都是父母的贬低和攻击。这是巨大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大多数还是能积极努力的活着,这是因为“自恋”的力量,我们希望活出自己,希望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强大的。那么既然积极的和消极的有那么大的区别,是不是养成习惯去积极期待就好了呢?第三章的内容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
4.第三周: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当人们能够活在当下,忘掉头脑层面的自我,而用身体与潜意识的自我去放松而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潜能,而且容易得到高峰体验。这样的体验中,时空感都会发生变化(科比有高峰体验时,感觉到篮筐都变大了)。所以最好是我们对自己既没有积极期待,也没有消极期待,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头脑只是用来分析事物,而不去评判好坏对错。这不仅是竞技体育上的概念,也是人生哲学,如果你常常能有高峰体验,懂得活在当下,不被头脑自我的评判所导致的好坏对错概念给限制住,那么不管你做什么,人生境界都会不同。这样看来,逻辑够清楚了,并且这个逻辑是不断破掉前面的一层概念的结果。
逻辑:外在命运的概念破掉,看到内在力量决定命运,自我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权威期待的力量,积极期待与消极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放空头脑,身心合一的巨大价值……
同时:第一章看似在说命运,其实说的都是自恋。这样一层层的递进,好像在说自恋不好,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人类并不是非得需要用高峰体验去获得成就,而是凭着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与竞争就可以变得出类拔萃,甚至在某一领域称王称霸。自恋尽管会产生出各种问题,但它却是推动我们人类变革,让自己变得卓越的根本动力。
5.第四周:你的人生脚本。
自我期待,权威期待,自恋性竞争,身心合一的体验……这些复杂的人性力量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你的人生脚本。也正是因为自恋,我们很容易的认为自己是一往无前的,但实际上自已是按照一个人生脚本,去不断“轮回”,不断的“强迫性重复”的。认识到了这个轮回,也就有了打破它的可能,让你僵化的生命逻辑乃至身体,重新归于自由的流动,这也是我们专栏的根本目的,也是武志红老师的人生目标。
6.关键词:认识与觉知。
第一章更具体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可以看到,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否则你虽然认为自己是在一往直前,但实际上是在原地打转,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是不是太悲哀了?
古希腊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德菲尔神庙前,有一句著名的话:认识你自己。
大思想家苏格拉底则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
我对苏格拉底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没有觉知,你的人生,就按照一个脚本不断轮回,这有何意义?
7.实际运用案例:一位心理咨询师,有一回和太太吵架,吵得非常痛苦,然后坐下来思考的时候,他想起了小时候父母吵架的情形,这是一个关键性事件了,那该如何使用方法深入认识这个关键性事件呢?
①具体化技术。回忆了当时的细节,然后从情绪情感,身体感受和想法三个方面入手,观察自己。
a:情绪情感。他感到恐惧无助,愤怒和悲伤。这些情绪情感流动的时候,他会非常难受。过去经历的时候就想逃,而这次,他鼓起了勇气,沉浸在这些情绪情感中,让他们流动,并一直保持觉知。
b:身体感受。他感到身体上很多部位都是有反应的,例如悲伤时,心脏部位会疼。恐惧是后脑部位会有反应,而且身体都是僵直的。平时当身体受到不太强烈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些小感受,这次他让自己一直觉知它们。
c:头脑想法。他很快想起,当小时候父母吵架时,他有两个关键的想法,一个是他发誓不要找喜欢吵架的女人,另一个是她妈妈对她说长大了,不要找漂亮女人恋爱,她们事儿多。
d:中正客观。观察这一切,是他不做评判,不分对错,好坏高低,如实如是。
当发现这两个关键性想法后,他就知道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会选择现在妻子的原因。
第一,她不算漂亮,第二,她通情达理。
但是,再同情达理的女人也有要吵架的时候,而他那个信念——也就是“发誓不找爱吵架的女人”,太绝对了,这会导致,他对妻子有个绝对化的期待。所以,真正让他受不了的,不是吵架本身,【而是他自恋的执着】,与这个绝对化的自我期待。而这个自我期待是内化了他妈妈权威期待的结果。觉知到这一点之后,他开始学习,接受自己,妻子也有情绪化的一面,也和妻子一起学习,如何更好的沟通,因此她们关系慢慢变得更加生动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