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感效应”源于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曾说过:“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
后来这一理论被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发扬光大,进而成为“卡耐基人际沟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在卡耐基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主题演讲中,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40年代,美国警察总监马罗尼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些年轻的犯人在被捕后的第一个要求并不是见律师。而是阅读那些把他们写成“英雄”的街头小报。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和爱因斯坦、托斯加尼或者罗斯福等名人占据了同样的篇幅时,他们甚至会忘记自己马上要被处决的事实。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和尊重。这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自重感”。
我们总是会极度的重视别人对我们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卡耐基的理论中,“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种重要手段。当我们让他人自重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后,他人自然也会反过来认同我们。
自重感的呈现方式因人而异,但是依然有一些规律可循,最重要的一点是获取他人的认同,而最重要的一种认同方式,就是主动赞美他人。
在我们的社交行为中,“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渴望着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当我们认同了这一渴望,便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同。
这所得到的回报也将远远大于“满足他人的自重感”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
这就是“自重感效应”,如果当一个人的自重感被满足时,那么他就会反过来认同,重视他的人。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只有当我们尊重别人时,别人才会尊重我们,这一点在社交时是很重要的。
我想我需要记住的是,当我被他人尊重时,不是我很优秀,而是他人很优秀。如果我也可以尊重他人,那么我也很优秀。
为什么说在我们的社交行为中,“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项很重要的原则,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不能被动的去等他人满足我的自重感,我应该主动的去满足他人的自重感,然后,我的自重感自然也会被他人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