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不少同学的聊天中,大部分同学在提起现当代的时候,都会说这样一句话:
“我喜欢文学”
确实,很多人都喜欢文学,文学也值得人们喜欢。但是,喜欢和“研究”是不一样的。
比如,当老师问你为什么喜欢路遥的《人生》时,就会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回答:
一:普通人的回答:我喜欢《人生》,尤其是高加林特殊的人生经历,读起来很让人感动。
二:研究者的回答:喜欢路遥的《人生》,是因为小说主人公高加林性格特点的复杂性。比如,《人生》中,被剥夺工作岗位的高加林之所以那么的痛苦不堪,不仅是因为这一“剥夺”的方式的不合法,更在于他的“失业”终结了他自己去城里当老师的可能——这一无法让他实现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在当时的乡村社会中转化为“权力”的可能性,即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他的失业意味着自己“走出去”的理想的终结。因此他对乡土的逃离可以看作是试图重新将自己的“文化”转化为“资本”的一次努力(而在之前的整个“十七年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正是对“文化—资本”这种直接转换过程的遏制,尤其是五十年代的“红与专”的讨论,当时对“劳动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强调,其目的正在于纠正就对“专”的强调)。因为在他看来,制约他的不是文化,而是自己的“农村人”的身份,因此,正是“文化—资本”在农村这样一个空间里无法实现转换的尴尬让他一开始就拒绝了巧珍,正像路遥自己对于爱情的选择一样。因此,这几乎注定了巧珍的悲剧,他怕的正是附着于巧珍身上的那种古老的农村生活理想,他有着那个年代所特有的被“文学(路遥曾经反复强调高加林对于文学的痴迷,而‘文学’无疑是与‘理想’‘未来’等字眼紧密相关的)”激发的理想,并渴望把它变为现实,正是这些“理想”让他最终抛弃了巧珍而选择了黄亚萍,但是黄亚萍爱的并不是那个在农村生活的高加林,因此才有了之后对他的一系列的生活趣味的“改造”,先是高加林对巧珍的卫生习惯的“改造”,再到黄亚萍对高加林的“改造”,他们三个人之间这种建立在“改造”基础上的感情注定是场悲剧,尽管小说最后“土地”以其宽容的姿态接纳了这个城市的“弃子”,但是我们无法想象“回乡”之后的高加林面对的该是怎样一种窘境。“回乡”之后的高加林他会安心的当一个农民吗?
这就是喜欢和研究的最大不同。
简单说来,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文学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
一 、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主要是当代文学,也就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研究,其中又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一个是对“当代文学”即80年以后文学思潮的研究。除此之外,对当代社会思潮和文化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类似于“文化研究”。
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这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纯文学研究,比如作家作品研究和文学思潮研究。二是对现当代文学的文艺理论研究。
三、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典型如北大戴锦华等人的女性研究,试图从性别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文学背后的“性别—政治”关系。
四、其他方向
比如苏州大学的晚清新派小说研究、清华、中山的晚清思想史研究,复旦的一些“民间文化研究”。
总而言之,现当代文学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向,所以在选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有关于现当代考研的问题,欢迎大家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