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说的这段话打破了我的“认知壁垒”,
一个好的家庭自古以来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的,古有“孟母三迁”改变环境,今需拓宽孩子眼界和认知,而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他说,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不要上来就给孩子讲什么大道理,你跟他说考个好高中上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当时他是听不明白的。他看不懂父母为什么苦口婆心的要劝他好好学习,他觉得打工比学习轻松很多。这时我们要用孩子的话说给孩子听,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走进孩子的心里,需要正确的方式引导,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认可,共同静待花开。父母和孩子最大的隔阂在于,父母总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强迫孩子,妄图告诉没吃过苦的孩子,生活很苦,这样的父母永远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因为孩子压根没法和你“共情”。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认知高度,不要总想逼着孩子去读书,因为他不知道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他只知道读书要吃苦,不读书可以玩乐。这时需要打破思维“认知壁垒”,让孩子认识到知识带给的好处,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哈工大的校园是可以发射火箭的;北大的校园是曾经的皇家园林,航天领域的神舟、天宫、嫦娥等系列,背后都有北航的影子;
厦门大学在宿舍能听到海浪声,可以在造价四亿的图书馆里读书;
西北工业大学是中国军工的半壁江山,拥有专属机场,还可以造星星。让孩子的视野开阔起来,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
马斯克曾说:
那些现实生活中行动力和执行力很糟糕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懒情和好吃懒做,也并不是害怕要处理的事情本身。这是他们只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是来自于任务的模糊性。
孩子不想学习的根源不在于学习的难度,而是他们看不到读书的意义,
所有孩子只知道学习会让父母开心,所以学习的意义是给父母学的,而不是给自己学的,而认为打工再苦再累,也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孩子未曾看过远方,如何知道方向?
所以不能只是让孩子该怎么做?而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想做?给孩子从小种下一个梦想。让他对这个梦想而努力,学习才会有动力,
让他知道今天的努力,决定明天的去处。
眼界和认知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礼物。读书不只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让你去看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