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读书分享。
孩子经历错误或者挫折的时候,父母往往更着急。在各种思考和教育之后,如果没有成效,父母会感到失去希望,会觉得自己无能。
梅丽莎.切瓦特桑等人总结了教育孩子时候家长的无助。
1.别人家的孩子某方面比我家的好;
2.教育孩子的时候,ta根本不听,也不喜欢我;
3.总是我一个人想办法教育孩子,很累很委屈;
4.试了所有办法,就是不行;
5.孩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6.在某方面我不行,所以没办法。
我们到底怎样面对孩子?怎样教育孩子?怎样让孩子有忍耐、老练和积极等好的品质?怎么让孩子过的更快乐?赛西高夫等人的答案是:和孩子一起长大。
怎样才算长大?
答:发现并承认生活并非按照我们所预想的那样运作,我们也并非按照自己的计划那样生活。
控制欲是束缚成长的祸首。孩子小,父母就觉得孩子可爱有趣听话,流露出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孩子到青春期,动不动反驳父母,或爱理不理的,父母就感觉生无可恋了。所以,父母明白上面的两个“并非如预期”的事实,就是长大了,就能去掉控制欲,去除像“一定要争个高低”等执念,不会被“父母就应该拼命努力为孩子做榜样”等观念束缚,不再对自己无力做到的事情耿耿于怀,能够真正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做一个自由的家长。
其实,孩子如何成长,我们控制不了的。不是说父母怎样做了,孩子就会怎样成长。即使偶尔做的非常好,但要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模样,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可以掌握,想掌握就会盘算和计划,然后失去自由的快乐。
自由之后,那我们会做什么呢?首先,我们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比如对孩子成长的问题有开阔的理解,比如以前没有发现的孩子的优点。其次,我们会做真实有爱的自己,承认自己有像懦弱这样普通人都有的缺点,活的更轻松和快乐,更懂生活的乐趣,更会欣赏人的优点。再次,我们会变得更了解一般规矩,更会反省,更加包容和接纳,更会宽恕和理解,有了新的原则和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这样,我们看上面提的六个问题,就明白是过分解读的结果,过度解读让我担心害怕,然后疲惫失落。现在,回答上面六个问题:
1.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是有特点的;
2.孩子不听是青春期焦虑引起的,与家长大多没关系。家长该管的,要深思熟虑,有备而来;
3.咨询师说的话,内容和父母差不多,但是孩子听。他人教育更有效,前人经验可以攻玉;
4.挑战是因为没有底线,老换方法等于承认失败。原则和规则要坚持下去,才会赢得尊重;
5.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忍耐、老练和期待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
6.没有完人,数落自己只能带来蔑视。处理好事情不一定非得自己能做好。
当父母真正开心快乐,孩子就有了安全感。当父母真正做自己的时候,孩子就有了尊重和理解。所以,不必焦虑,活出自我,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