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三月十七日正式开始主题阅读开始,经历17天,阅读了10本阅读相关的书籍,我对于看书有了很不一样的看法,我也解决了“看书记不住,抓不住重点”的问题。通过为期17天的主题阅读,我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如何才能快速地读懂一本书?如果你阅读的是文学类、哲学类等等文字难懂的作品,那这篇文章你大可不必往下读了。而致用类、商业类、论述类的作品往往有明显的论述主题,是可以快速读懂的。阅读不必追求所谓的“一天一本”、“30分钟读懂一本书“,过分追求速度反而会本末倒置。把80%的时间花在书中20%重要的部分是我们追求的目的。
然而,当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只阅读一本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整合同类书籍的资源,相互对比才能做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举个例子,你想学会正确的阅读,于是你挑了一本《这样读书就够了》。你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学会了拆书方法,这样阅读真的就够了么?拆书可能不一定适合你,而且全书只告诉你怎么拆书,并不告诉你拆哪里,抓不住主题,那么这个方法就相当一个无用的方法了。所以,想要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或者找出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同类书籍,然后交叉对比,才能得出更加适合自己的结论。
阅读大量同类书籍,我们要进行的是主题阅读了。
第一步:确认主题以及收集书单
带着目的去阅读,往往可以事半功倍。确定好目的之后,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收集要读的书了。按照你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问题来收集书单,一般来说,10-15本左右的书籍可以解决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了。
如何去收集书单?
1、百度搜索”主题词+书单”
在看了很多书单后,会发现有很多书是重复出现的。我发现《把时间当作朋友》出现在了好几个书单上。
2、挑出重复出现的书,在豆瓣上看下点评
豆瓣读书的评分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工具,这本书有8.6分,是非常好的分数了,这本书就可以纳入自己的书单啦。
3、查看百度和豆瓣上的类似推荐,用上述方法循环,直到形成一份10-15本书的主题阅读书单
第二步:检视阅读
1、浏览书的封面
书的封面上一般上都有关于这本书的宣传词,这些宣传词句往往就是对这本书的高度概括或者是这本书的主题。很多书的背面或者书封上有很多各个名人或者是该领域的专家的推荐言,浏览一下就可以大概知道这本书适合什么人群阅读。
2、仔细阅读目录
目录是这本书的架构,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思路,也可以从目录中看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知识,有时候就可以只看自己需要的部分。很多致用类的书籍的第一章都是写问题存在的状况,或者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这部分往往可以略过,为自己节省时间。看了目录之后,大概可以了解这本书讲的内容,有哪些部分组成,由什么思路串起来的。
3、分割材料,挑选出需要仔细阅读的章节
看完目录以后,按照自己的思路,给这本书划分章节,不一定完全遵循作者的顺序。在这些章节中,挑选出能够解决自己问题的章节,作为仔细阅读的部分。而那些不那么重要的章节可以选择不看,或者用极快的速度翻阅。
第三步:主题阅读
1、仔细阅读重要的章节,并做成自己的读书笔记
仔细阅读的方法就不多说了,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重点是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是直接在书上划线,在空白处写感想,贴便签,写在电子文档上,做成思维导图等等,把书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我比较推荐将这些读书笔记做成合集,偏爱本子的伙伴可以抄在本子上,更推荐做成电子档,类似于印象笔记之类的软件上,可以分类,还可以检索。
2、按照上述方法阅读完整个书单,分析对比
读完书单上的所有书之后,读书笔记上肯定是关于这个主题的满满干货。这个时候就要把这些读书笔记拿出来对比和分析了,找出异同点,并做好记录。
3、形成自己的结论
将上面分析对比的结果整理好,形成关于这个主题的框架,常用的框架有5w2h等,可以按照这个框架来填满内容,特别推荐用思维导图来整理框架。这样就可以形成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套干货满满的理论了。
第四步:分享
怎么样才算读完了一本书?有输出才算真正读完。分享是学习的一部分,可以验证自己有没有读懂。分享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
1、做读书PPT
2、写书评
3、做演讲
4、拆书(RIA+便签)
5、做分享会
分享的方式还有很多,有输出就是好的。
总结:
这个阅读的方法针对于商业类、致用类等书籍是很不错的,可以快速地形成的体系,但不能用于阅读文学类等作品,毕竟那些作品是要慢慢体会的。
阅读了多少书不是关键,多少变成了自己的,真正读懂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