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也一般固定认为大富大贵之家一定是大鱼大肉,饕餮之宴,实则,真正的富贵之家只在少数节庆典礼的需求下才会烹食鸡鸭鱼肉,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多以养生的素净食物为主,少沾荤腥。
《红楼梦》中提到的很多菜品,其实都不是以肉荤为菜的,比如宝玉为晴雯特意留的豆腐皮包子,司棋要求小厨房为她蒸得嫩嫩的鸡蛋羹,刘姥姥进大观园深以为奇的茄子卷鲞……红楼梦里的美人都是靠考究的素净饮食养出来的。
富贵人家的吃食除了为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养生,延年益寿。在中国的理疗文化里,食补、药膳占了很大的分量。
中医强调内补,外调,“吃”是人体内部与外部连接最重要的一条道路,所以古往今来,中国人在“吃”上不断摸索前进,从而形成最完整,最庞大,最繁多,最考究的中华饮食文化。
而在中华饮食文化里,最初的,发展时间最长的,最养人的,则“粥”当属第一位。
粥在古代称为“糜”,据考证已有4000多年历史,早在龙山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将食物烹调至熟而食,他们种植农作物,创制了最早的锅——陶制的炊具“鬲”,最初的粥就是在“鬲”中煮制的。所以粥的古字写作“鬻”,正是这个缘由。
粥在古代的地位比米饭还高,古代蒸制米饭非常麻烦,但煮粥只需水,米,还有锅,一加热即成,既省钱粮,又有极强的饱腹感,还方便,所以粥是古代人饮食的第一选择。
粥的廉价使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富人排斥,认为食粥是贫穷的象征,然而随着经济医学药理的发展,人们渐渐挖掘出粥对人体的好处,粥品便蔓延到上层贵族。
宋朝《太平御览》特有“糜粥”一节,首次把粥册封为“国食”。
《红楼梦》中出现多款粥品,每一样的做法和描写都给人极大的享受,从作者细腻精妙的文笔中,我们好像已经看见腻白的米粥,闻见粳米的清香。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宝玉吃的那一碗“碧梗粥”,只是粳米和水熬制,没有再多加其他一点点修饰。这碗粥像黛玉,浑然天成,不落窠臼,不需要多加一点雕饰已是最好。
但这碗粥的颜色却也时常使我想起那个自称槛内人的妙玉。“碧粳米”之所以为“碧”就是因为它白中微微泛青的颜色,书中形容它“碧莹莹绿畦香稻米饭”,这就像是玉的颜色,妙玉是一个清高,孤芳而自赏的生命,她常伴青灯古佛,总使我将青白色与她联想在一起,如若书中写到吃碧粳粥的人不是宝玉,而是妙玉的话,我想我能够想象得到那个画面,禅意也许就在一碗碧粳粥里。
粳米是大米的一种,其粥有“世间第一补”之美称。粳米的糙米比精白米更有营养,它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概率。所以常食粳米粥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因宝钗以燕窝粥对她咳疾的关怀,彻底卸下了对她的防备。一碗小小的粥推动了书中整个剧情的发展,体现人物性格的走向,由此可见作者写作心思巧妙和对人情心理的细腻掌握。
回到燕窝粥,燕窝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或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上等的燕窝色白洁净,有“东方珍品”的美称
中医认为燕窝:"养阴润燥、益气补中、治虚损、咳痰喘。”这也是为什么林妹妹咳疾最适合吃燕窝滋补的原因了。
现代医学发现,燕窝可促进免疫功能,有延缓人体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亦可滋阴润肺补而不燥;养颜美容,使皮肤光滑、有弹性和光泽;益气补中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胃的消化和肠道吸收力。
今天,燕窝无疑当选最受女性欢迎的一种补食。
红楼梦里还有一款粥品相当珍贵,就算在中秋佳节,这种粥也只给贾母做了一碗。
一般的稻米都是白色的,可有一种米是红色的,红米又称胭脂米,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所含红曲霉素K可阻止生成胆固醇,蕴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以铁质最为丰富,故有补血及预防贫血的功效。
贾母这碗粥便是“红稻米粥”,中秋之夜,尤氏捧了唯一的一碗红米粥给贾母,贾母吃了半碗便吩咐将剩下的送给凤姐儿吃,这足以体现贾母对王熙凤的疼爱。
红楼梦里是最讲究红色的,尤其怡红公子宝玉最爱红,他喜欢女孩子的胭脂,出家以后也披了一件红色大氅。
对这一碗红米粥的描写,其中也饱含作者对早年奢华生活的复杂情绪。
由此可见,粥在中国历史悠久,并随着文明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碗粥,就能牵动庞大的历史,同时影响着今天的人饮食观念。
现代的人更加注重自身的滋补与健康状况,食粥已成为人们养生的首选膳食,五谷粥,杂粮粥配合合理运动,更能达到瘦身,强健身体的作用。
近年来大火的运动——瑜伽,已经成功进入中国并与中国阴阳医学理念结合,其中就有提到食素粥搭配瑜伽训练,有利于净化身体的肌理,排出体内的污浊和废气。
早晚食粥养胃益气,是追求身体健康的不二之选。《红楼梦》里的养生食补之道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继续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