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希腊罗马生发强烈兴趣的时候,看传记片《奥古斯都》,第一个场景就攫住了我。奥古斯都大帝在弥留之际,对着帐前的臣属和妻女,挣扎着问道:“Did I play my part well in this comedy called life? ”未及众人反应,他便又说道:“Appaluse, please! ”
再之前,对英文诗歌有强烈兴趣的时候,看到莎翁也有一句诗:“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读某青年领袖自传时,看到他当年国际演讲大赛用过这一句。后来,我自己应付演讲的时候,也偷过。
近来,TEDxChongqing策展团队刚结束了TEDxYouth@Chongqing的千人大会。这是我作为志愿者第一次有机会能在舞台的视角上去审视这密闭而幽暗的空间里舞台下上千人的观众与舞台上的人。如此近距离,如此冲击力。
观众在舞台下看的是什么?讲者在舞台上演绎的是什么?这个密闭而幽暗的空间为什么一次次吸引人们前来?
北京人艺的徐昂在“一席”的舞台上的演讲《喜剧的忧伤》分享过他作为演员和导演的经验。他说,演员的紧张与兴奋都直接的与台下这些不怀好意的观望者相联系。甚者,观众并非仅仅只是看客,他们的想象与演员共同完成着戏剧的演出。徐昂还说,他的偶像迪伦·马特曾在其剧本末页写道,这是一个读不懂悲剧的时代。然而,事实上,迪伦·马特又是一个以喜剧蜚声世界的剧作家。多么戏剧的戏剧家!
高中同学整理邮箱,翻到了我高中时候写的剧本。当时我们剧组在高一高二两年艺术节上呈现的话剧蝉联了两届艺术节一等奖。我深刻地记得,那两次三千人的的学校体育馆里的掌声与欢呼声,以至于两次结束后我都似乎失聪了一会儿。可是,即便我是两部剧的导演、编剧以及演员,按理说,当表演获得肯定,我应当喜出望外。但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特别开心,我反而有一种失落,我不知道我在不在乎这种认可,这种认可到底又是给谁的?
给演员的角色?导演的编排?编剧的剧情?抑或只是给予观众自己的,庆贺自己一段不错的体验?
后来大学了,比赛多了。按说不是演戏了,实名制在台上了。表现的是自己,演绎的是自己了,当有了台下的认可,或者奖状的认可,那总算是对自己的认可了吧。可是,时常自问,表现的是自己么?演绎的是自己么?
一直以来,我都不能理解追星作为现象自古以来的存在,也不能理解娱乐产业日渐庞大的存在。因为,简单一个“娱乐”的定性,真的难以说服我为什么这个产业蓬勃发展。人们在看明星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日本的小成本推理电影《如月疑云》以一个女明星的死为主题,展现了几个粉丝对于偶像的狂热。而这个明星,在粉丝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根本就是一个没什么文化,呆傻萌的小女孩儿而已。
人们看到的,或者说期望看到的应当是人们自己吧。至于如何看到,应该是通过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