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下去的时候,又臊眉耷眼回到了读书,好在,大部分书都不会难为人。
读书可算是件愉悦的事儿,尤其是泛读。
可随意地跳过那些不感兴趣的段落,像个挑剔的贵族一样,不够紧凑的情节扔在一边,冗长繁琐的内容丢在脑后,像是在后花园里漫不经心地赏花,把颜色稍差的那些一一略过,只要最可爱的那朵。
那些年的金庸古龙梁羽生,都是这么看过来的,包括一些网文,一目十行地扫着,精彩的地方才会下力气看。
精读就费些劲儿了,一般都是有任务才会去这么干,比如说课堂上,作业里,考试时。
尤其是上语文课,通读课文,认识词语,读顺句段,然后划分层次,写出每段的意思,再归纳出中心思想,那些好的词语还会在这个时候慢慢品,品的人,昏昏欲睡。
那些年的语文课是如此的漫长。
书到用时方恨少,真要自己下笔写,才惊觉抽丝剥茧的精读才是以写作为目的阅读,该走的路。
现在读书,和以前一样,要先找出里面特别打动我的语句,把它们一一摘录下来,不一样的是,AI能帮很多忙,只需要把文章的链接放进去,它就能分分钟给我想要的结果,余下的时间,只需要删除我不喜欢的,添上那些被机器忽略的耀眼语句。
发现一个秘密,AI总喜欢摘抄大家公认的一些名句,如精彩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段落 ,以及富有哲理的短句。那些读完后能让你呆楞楞像个傻瓜,或想马上站起来又坐下,或让人头皮发麻,或两颊升起烟霞,或双眸腾起水雾的语句,不能引起它的注意!是呀,AI在情感理解上,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它于我,只是一个工具。
紧接着,就是对文章每个自然段落进行总结概括,把每一句的作用揣摩出来,之后按相近原则分出层次,抽出段意。
最后,写出中心思想,直至凝成一句话或一个词,回到文章的题目本身。
这时候就能看出文章的结构特点,表现手法,写作思路,情感特点。
完全是跟写作相反的一个进程,好在现在咱也有工具,叫思维导图。
硕导说学生要看过100篇才能对写论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想写出像样的文章恐怕不只这个数,那就看书吧,最起码,咱看的不是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