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有这样两种类型的孩子,我暂且归类。
第一种,是成长道路上有亮点,突然觉得,他/她该去怎样的努力,达到所求。
第二种,是随波逐流,该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像是遵循着某种无形的引导。似乎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第一种是主动争取,第二种是被动接受。
第一种,身边有很多人。比如,我高二时的时髦班主任。她说:“在初中的时候,某天,推着车子上北坡,看到下面的女人在忙活着搬砖,灰头土脸的。遂想我以后一定要每天都穿的漂漂亮亮的。”所以,不被看好的她,最后发力,跌破家人眼镜,考上了师范,成为我的班主任,教我们享受语文之美。
还有,我的同学,我小学时,只知道玩。而人家某天下午突然告诉我:“某个男同学,要和她坐同桌。”我说:“为啥?”她说:“因为人家觉得她数学好。”好伐,这俩都是学霸。
第二种,身边也有很多例子。比如,我。随波逐流,顺着走。一直到现在,毕业、工作。过着常人可以想象的生活,没有变坏,但也不会很好。当然,这中间的某些时候,也遵循着第一种,坚持着积极的方法论,才成为了现在的我。
又比如,我的同学们,复读考上了大学。但是,还在迷茫,该干些什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当初的目标只是考个大学。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拦路虎……
我同事的弟弟,今年十四,个子一米八几。但是,不想读书,有女朋友,想结婚。说要出去闯荡,带着女友去了河南。但是,没有钱,还是有管家里伸手要的时候。说到底,还是个“娃”。父母、姐姐,也是无力。不知道该怎么教与育!
于是,我想到了,属于“第二种”的我。小的时候,学诗,看别人“宋代”、“唐代”,俺就是“王代”诗人,遂在墙上报纸处,毛笔题诗几首,不计。
跟着婆婆(奶奶),念经,字正腔圆,念几遍,就会了。
老师夸奖过,画画好。普通话,发音准。唱歌,嗓子亮,以至于,我现在坚持,淡口味。
语文也好,参加过竞赛,没得过奖。迷之自信的来源是:“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各科成绩张贴在红榜上,我的语文考了90来分,而我的同伴只考了89分,顿时感觉自己像个超人般,肩膀有力,昂首挺胸。”
遂下决心,考文不考理。但是,在我认为,会选文的同伴,选了理。直到这一、二年,我也想选理。归根结底,我欠缺了第一种的“主观能动性”。其实,细分起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复杂。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主观能动性”,不管何时、何地,觉醒,都不会晚。
希望,浪子回头,金也不换。更何况,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