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这个词,最早似乎源于日本,特指日本人每天上下班靠火车为代步工具,往返于家与公司。不过,如今,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住的越来越郊区,而工作地点则大部分在市中心附近,于是,也就催生了一大批的通勤族。他们每天日出从家中出发,日落方才回到家里,24小时里有至少2-3小时都花在了上班的路上,而他们的交通工具也日益多元化,地铁、公交车、电瓶车、摩托车、自行车,更有甚者,比如在上海工作,住在苏州,每天靠高铁上下班。
那么大部分在这段时间是如何打发的呢?以我自身的观察,我每天要花2小时在上班路上,其中地铁1个小时,班车1个小时,在这段时间,我会时不时偷偷的去打量地铁上的各色乘客,撇除那些非上班族,大部分人的在7点左右还在昏昏欲睡,有的玩手机或ipad,有的看电影或电视剧,有的看些休闲类小说,也有的看上去比较敬业的再看与工作相关的资料,而其中,会选择看书或看报纸的,则没有多少,尤其以报纸来说,很多人看的最多的就是地铁报,一小部分则是看新闻类的报纸。而班车上,更是明显,因为班车不存在坐过站的危险,一大半的人会选择拿来睡觉,少部分的玩游戏、看电视剧,更少的一部分在看书。
尤其我大致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现在不太看书。那么原因会是什么,我想不外乎几个:
第一,社交网络急剧发展。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不在刷微信,刷微博。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于看书而言,前者更加轻松,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便可完成。而且,很多人现在都有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就是一旦手空出来,就一定要掏出手机,去拉那个框框,刷新,刷新,再刷新,不止不休。
第二,快餐式阅读被广泛推开。我曾经在网络上有一个报道称,现在网络上的小说等,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快餐式阅读所占据。且这种快餐阅读已不再仅仅指利用碎片时间,对小段文字的阅读,更多的是指,一篇小说或其他文章,其阅读起来,十分轻松,甚至可以用无脑来表达。很多人觉得这类文章读起来没有太大的负担,因此时时阅读,反而荒废了那些真正可以发人深省的东西。
第三,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改变。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阅读的,我也没有研究过相关报道,但就我身边而言,我在一家国企上班,工作内容也算是需要时时学习方才能应付的。但根据我的观察,我的同事,包括我非同事的一些朋友,大部分人都没有坐下来认认真真读书的习惯,就算有,读的也不外乎,玄幻、修真、言情、武侠,当然不是说这些不好,但是不得不说,真正会去读其他类型,比如历史啊、哲学啊、社科啊、经济啊之类的书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我觉得,可能就是以上这些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读书的习惯。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曾经也是这其中的一员。特别是刚踏入社会的那段时间。大学的时候,因为有图书馆,我会经常去借书。可是一旦离开校园,图书馆这种东西就变得有点稀有了,我很长时间都搞不清我们区的图书馆在哪里,后来搞清了,又发现区图书馆的书都是特别大众的,没有我喜欢的类型。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便不读书,再加上,刚开始工作,非常累,每天空下来了,只想着玩一会儿慰劳一下自己,就更加想不到读书了。
这样大概有一年左右,我觉得有一种特别的情绪,说的缥缈一点,就是空虚。就是那种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的感觉。后来,我觉得自己太荒废了,每天浑浑噩噩,上班下班,上班就照着领导说的做,下班照着爸妈说的做,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我就重新拾起了儿时的习惯——日记,从最开始简单粗暴的大块流水账,到后来仔细记录每一个时间段自己在做什么,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吃了什么,干了什么,玩了什么。好让自己明白,这一天,我都干了些什么,好感觉自己没白过。
再过了段日子,我回顾日记,发现,我最大块的空闲时间,也就是通勤时间,是被我生生浪费了,于是,我又重新拾起书本,不过那时候是手机上下点txt类型的书来看,多多少少,每天又一点点开始了阅读。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个效率不高,原因无他,都是因为qq和微信,一边读,一边时不时的振一下,催着你丢下书本,去和别人玩耍。再后来,有个也挺热爱阅读的网友告诉了我kindle的存在,这种除了拿来读书只能拿来读书的“神器”,我便开始用kindle读书,很轻很方便,边看还能边做个笔记什么的,而且,还挺贵,不由得让人有多读几本,才不至浪费了成本的欲望。
我也曾向几个同事推荐,不过他们大都说,我不读书,有点浪费。于是,现在,我又开始在班车和地铁上看书,闲书、专业书、各种书,而大部分人,还是在睡觉。